榛蘑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榛蘑
拼音注音
Zhēn Mó
别名
蜜环菌、蜜色环蕈、蜜蘑、栎蘑、根索蕈、根腐蕈
来源
真菌类担子菌纲白蘑科蜜环蕈属植物蜜环蕈Armillaria mellea (Vahl ex Fr.)Quel.,以子实体入药。夏季采收,去杂质,晒干。
性味
甘,温。
功能主治
祛风活络,强筋壮骨。用于腰腿疼痛,佝偻病,癫痫。
用法用量
1~3两。
备注
(1)另据报导:经常食用本品,可以预防视力减退、夜盲、皮肤干燥,并可抵抗某些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疾病。
(2)蜜环蕈(蜜环菌)与天麻共生,在天麻块茎部分形成菌索,这种菌索对于天麻块茎的发育非常重要,缺少与其共生的菌索,则天麻的块茎将逐年退化。据近年来的研究报导,天麻为食菌性植物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榛蘑
拼音注音
Zhēn Mó
别名
该按姆波甚(朝名)。
出处
《吉林中草药》
来源
为白蘑科植物蜜环菌的子实体。7~8月采收子实体,去净泥杂、晒干。
原形态
子实体中等大,肉质,丛生或单生。菌伞初为半球形,以后平展,伞面呈浅土黄色,覆有暗色细鳞;菌髓白色;柄呈圆柱形,基部稍膨大,表面稍白色,有条纹,内部松软,呈浅褐色;菌褶直生,近白色,后期变深色。孢子椭圆形,无色,光滑。
生境分布
生于针叶树或阔叶树的根基部。分布吉林、河北、山西、甘肃、青海、四川、浙江、云南、广西等地。
化学成分
含甘露醇、D-苏糖醇。又含卵磷脂、麦角甾醇和甲壳质,维生素B1_8.0微克%,B2_52.5微克%,C_11.23微克%,PP34.15毫克%(气干物质)。
所含氨基酸,以天冬氨酸、谷氨酸、赖氨酸为最高;其游离氨酸有胱氨酸、半胱氨酸、组氨酸、精氨酸、天冬氨酸、甘氨酸、谷氨酸、苏氨酸、α-丙氨酸、脯氨酸、酪氨酸、缬氨酸、亮氨酸,但不含色氨酸,也不存在结合的赖氨酸、丝氨酸和γ-氨基丁酸。
功能主治
祛风活络,强筋壮骨。治羊痫风,各种腰腿疼痛,佝偻病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~2两;或研末。
复方
①治羊痫风:榛蘑四两,白糖三两。用水煮榛蘑,滤汁,加白糖。随便饮,日服五次。
②治腰腿疼痛:榛蘑三两,炙马前子一钱。共研细末,每次服一钱,日服二次。
③治佝楼病:榛蘑二斤。放瓦上焙干,研细末,每次二至三钱,日服一次,白酒为引。(功用主治以下出《吉林中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三月泡
- 黑细辛
- 车前草
- 污毛粗叶木
- 乌蛇皮
- 缘桑螺
- 黄花菜子
- 翻白柴
- 望江南
- 睡菜根
- 消石
- 星状风毛菊
- 地蚕
- 旋花苗
- 披针骨牌蕨
- 荞麦七
- 二色补血草
- 石碱
- 皮哨子
- 黄背草苗
- 山麦冬
- 阳桃根
- 对生耳蕨
- 刺梨根
- 山艾叶
- 西南卫矛
- 石腊竹
- 锦地罗
- 大毛红花
- 长白假水晶兰
- 海决明
- 湖广草
- 芦荟花
- 黑三棱
- 莨菪
- 水栀
- 南板蓝根
- 石刁柏
- 野鹅脚板
- 黄槿
- 猪大肠
- 米百合
- 万寿菊花
- 木半夏
- 尖山橙
- 葛叶
- 羊蹄甲
- 苦楝菌
- 蚺蛇胆
- 葱须
- 水桐木
- 匙羹藤
- 桄榔面
- 鮸鱼
- 红皮
- 草原老鹳草
- 杏枝
- 野辣烟
- 华泽兰
- 风气草
- 美脉藁本
- 红藤蓼
- 三钻风
- 香根芹根
- 猕猴梨
- 风箱树花
- 罗裙带根
- 角翅卫矛果
- 香茅根
- 委陵菜
- 西瓜皮
- 西藏羊耳兰
- 竹节海棠
- 鸡翮羽
- 鮠鱼
- 土瓜
- 紫苏苞
- 苏铁叶
- 黄花夹竹桃叶
- 芸香
- 硬枝黑锁梅
- 缩砂蜜
- 臭菘种子
- 地乌
- 贴骨散
- 大花素馨花
- 野猪蹄
- 撒发
- 爬山虎
- 龙眼肉
- 文冠果
- 泡桐
- 油茶油
- 鹿耳翎根
- 大管
- 对节叶根
- 藏青杠
- 羊角扭
- 厚叶旋蒴苣苔
- 芍药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