苦楝菌
《中华本草》:苦楝菌
拼音注音
Kǔ Liàn Jūn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多孔菌科真菌密集木层孔菌的子实体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hellinus densus(Lloyd)Teng[Fomes densus Lloyd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集,晒干备用。
原形态
密集木层孔菌 子实体侧生无柄,平伏而反卷。菌盖半圆形至贝壳状,(2-11)cm×(3.5-13.5)cm,厚1-4.5cm,木质,硬;菌盖表面黄褐色至近黑色,有同心环棱;边缘锐,波浪状,有绒毛,下侧无子实层。管口面黄褐色;管口圆形,每1mm间4-6个;菌管多层,但层次不甚明显,每层厚2-3mm,色与菌肉相同。菌肉浅褐色,厚1-2mm。刚毛多,(25-35)μm×7.5μm。孢子卵形至近球形,无色至近无色,(5-6)μm×(4.5-5)μm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榆及楝的腐木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河北、湖南、四川等地。
功能主治
杀虫;解热。主疳积;血吸虫病
用法用量
内服,煎汤,6-12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荷叶
- 台湾磨盘草
- 臭山羊
- 黄花山柰
- 黄芩
- 乌苏里鼠李树皮
- 大理木香
- 春尖油
- 桑寄生
- 地桃花
- 寄马桩
- 栾华
- 老枪谷子
- 西洋参
- 三花枪刀药
- 止血扇菇
- 苦荬菜
- 云南红豆蔻果
- 獐髓
- 鹤脑
- 竹象鼻虫
- 桂子
- 崇澍蕨
- 西南金刚藤
- 茜草茎
- 青娘子
- 辛参
- 薄荷露
- 梧桐
- 骆驼蓬
- 黄花独蒜
- 水栀叶
- 蟾蜍
- 滇高良姜
- 栀子花根
- 刷把草
- 淡菜
- 独行千里
- 黄花补血草
- 小罗伞
- 菊花脑
- 山麻根
- 盐麸叶
- 蛇见怕
- 狼油
- 大叶藜
- 朱蕉
- 吉笼草
- 落花生
- 毛罗勒
- 酸水草
- 苦檀子
- 风化硝
- 船盔乌头
- 翼首草
- 马鬃蛇
- 野漆树根
- 红鬼笔
- 石瓜子莲
- 檵花根
- 秋海棠花
- 剑皮树菌
- 野花椒
- 化橘红
- 大管
- 猫肉
- 黄海葵
- 针砂
- 黄花小二仙草
- 鳖头
- 一枝黄花
- 山胡椒
- 毛血藤
- 一支箭
- 自事口草
- 榼藤子
- 紫玉簪叶
- 散血莲
- 十八症
- 榼藤
- 绿豆芽
- 麻黄
- 白藨
- 木兰皮
- 豆腐浆
- 冷饭果
- 山吴萸果
- 姜花果实
- 露珠香茶菜
- 鳖甲
- 半枫荷根
- 杯菊
- 软水黄连
- 鼻涕果
- 大板山蚤缀
- 倒插花
- 大叶蒟
- 狗骨节
- 大金牛草
- 风藤草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