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方露珠草
《中华本草》:南方露珠草
拼音注音
Nán Fānɡ Lù Zhū Cǎo
别名
拐子菜、辣椒七、白辣蓼草、假蛇床子、白洋漆药、野牛夕、红节草
英文名
all-grass of South Circaea
出处
始载于《中国高等植物图鉴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柳叶菜科植物南方露珠草的全草或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ircaea mollis sieb et Zucc[C. coreana Levl.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全草,鲜用或暗无天日干。秋季挖根,除去地上部分,洗净泥土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40-60cm。茎密被弯曲短柔毛。叶对生;叶柄长1-2cm,具短弯曲柔毛;叶片狭卵形至椭圆状披针形,长4-12cm,宽2-4.5cm,被疏短曲柔毛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,稀为圆形,边缘有疏锯齿,被短弯曲柔毛。总状药序顶生或腋生,花序轴被弯曲柔毛或近无毛;苞片小;药两性;萼筒卵形,先端裂片2;花瓣2,倒卵形,长约花萼裂片的一半,先端凹缺;雄蕊2;子房下位,2室。果实坚果状,倒卵状球形,长3-3.5mm,直径约3mm,具4纵沟,外被钩状毛;果柄被短柔毛或近无毛,稍长于果实或近等长。花期7-9月,果期9-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000-2400m的山坡林下阴湿处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东北、西南及河北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北、湖南广东、海南、广西等地。
性味
味辛;苦;性平
功能主治
祛风除湿;活血消肿;清热解毒。主风湿痹痛;跌打瘀肿;乳痈;瘰疬;疮肿;无名肿毒;毒蛇咬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9g;或绞汁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全草:有祛风湿,止痛功能。外敷无名肿毒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中华赛爵床
- 百尾笋
- 大还魂草
- 獭子树
- 石菖蒲花
- 小黑牛
- 安息香
- 木瓜
- 雀瓮
- 黄接骨丹
- 山石榴
- 刺血红
- 粗棕竹根
- 芦竹根
- 白毛藤
- 桂花跌打
- 蛤壳
- 青海鸢尾子
- 秃疮花
- 鹤顶兰
- 异株百里香
- 假荔枝根
- 乌榄核
- 刺果藤
- 荔枝壳
- 西洋菜干
- 猪脬
- 堆莴苣
- 镰萼虾脊兰
- 粉防己
- 雪三七
- 大叶白头翁
- 油草
- 香茅
- 黑龙串筋
- 山鸡蛋
- 半蒴苣苔
- 滇肉棒
- 滇常山花
- 大刺儿菜
- 红花
- 丰花草
- 牛心果
- 花椒叶
- 牛脂
- 菘菜子
- 龙葵根
- 水栀根
- 狗狗秧
- 薜瓣
- 垂丝卫矛
- 垂果南芥
- 玉屑
- 毛药
- 异木患
- 黄瓜霜
- 山芹
- 蝼蛄虾
- 片鸡尾草
- 褐粘褶菌
- 紫金皮
- 艾虎脑
- 碱黄鹌菜
- 月桂叶
- 葛上亭长
- 水朝阳草
- 指甲花叶
- 炙甘草
- 九龙吐珠
- 贵州落地金钱
- 杉材
- 瘴气藤
- 中间骨牌蕨
- 鲐鱼
- 云南红豆蔻
- 红麸杨根
- 窿缘桉叶
- 青箭杆草
- 青琅玕
- 升药底
- 香唐松草
- 熊脂
- 藏羚角
- 紫茉莉子
- 铁苋
- 栗叶
- 葛根
- 藨草
- 地八角
- 序梗女贞
- 牛黄
- 苦绳
- 半边菜
- 石帆
- 土田七
- 野木鱼
- 山小橘
- 赤火绳
- 苦菜
- 海石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