花血藤
《中华本草》:花血藤
拼音注音
Huā Xuè Ténɡ
别名
粉叶内风消、灰五味子
来源
药材基源:为五味子科植物金山五味子的藤茎和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chisandra glaucescens Diels.采收和储藏:秋季采收,洗净,切片,晒干。
原形态
落叶木质藤本。小枝紫红色,老枝黑褐色。叶互生;叶柄长1-2cm;叶纸质;叶片长圆状椭圆形至倒卵状椭圆形,长5-11cm,宽2.5-5cm,先端短渐尖,基部楔形,边缘有稀疏锯齿,上面绿色,下面淡绿色或被白粉。花单性,雌雄异株;花粉红色;花被6-7片,2-3轮排列;雄蕊18-25,上部分离,基部连合;雌蕊群近球形,心皮约50,4-5列,子房长2mm。聚合果长4.5-7cm;小浆果球形,熟时红色。种子2颗,扁肾形,淡褐色,平滑。花期4-6月,果期7-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200-2700m的山地密林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四川东部、湖北西部、湖南。
性味
甘;苦;性微温
功能主治
祛风活血;散瘀消肿。主风湿痹痛;劳伤脱力;甲状腺肿;肿毒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5-15g。外用:研末调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花血藤
别名
南五味
来源
木兰科花血藤Schisandra glaucescens Diels,以果实、藤入药。
生境分布
湖北。
功能主治
果:清肺,补虚。
藤:治劳伤及甲状腺肿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芒萁骨根
- 葶苈
- 毛叶西香罗勒
- 旱柳叶
- 生藤
- 地莓子
- 多穗石柯
- 石花
- 化药
- 云支花
- 倒赤伞
- 榄李树汁
- 肾果小扁豆
- 滇羌活
- 尾花细辛
- 白头翁花
- 水茴香藻
- 燕窝
- 胡燕卵
- 水虾草
- 细叶大戟
- 山羊参
- 木锥花
- 吹火筒
- 宽叶紫萁
- 石莲
- 倒触伞
- 胡麻草
- 红曲
- 羊乳
- 薅田藨
- 山胡椒叶
- 羊蹄叶
- 东北雷公藤
- 水细辛
- 羊屎条花
- 梅花冰片
- 火头根
- 野烟叶
- 蒿枝七
- 地黄瓜
- 大葫芦
- 石夹生
- 衡州乌药
- 唇香草
- 牯牛卵囊
- 越西木香
- 茄花
- 野樱花
- 毛莸
- 刺玫果
- 绣球防风果
- 木瓜枝
- 水绵
- 栗花
- 吊岩风
- 凤眼果根
- 佩兰
- 云实
- 山扁豆子
- 裂序楼梯草
- 头顶一朵花
- 山苏木
- 柚树寄生
- 千金子
- 对叶豆
- 小儿腹痛草
- 盐匏藤果
- 天山堇菜
- 红果冬青
- 刺梨
- 木兰花
- 兰竹参
- 羊靥
- 腐卑
- 栲栗果壳
- 臭灵丹
- 香叶根
- 华东瘤足蕨
- 蒌叶
- 虾子花
- 水珠草
- 杏叶
- 马宝
- 山甘草根
- 斑瓣虎耳草
- 水湿柳叶菜
- 岭南花椒根
- 山野扁豆
- 喜鹊肉
- 四方麻
- 越瓜
- 水苏根
- 灰叶
- 榄仁树皮
- 茄叶
- 红头小仙
- 番木瓜
- 山苍子叶
- 猫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