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牵牛
《中华本草》:山牵牛
拼音注音
Shān Qiān Niú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爵床科植物巢腺山牵牛的根、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Thunbergia adenophora W. W. Smith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巢腺山牵牛 藤本。叶对生;具柄;叶片宽卵形,长4-10cm,先端尖至渐尖,基部心形,边缘波状至有浅裂片,基出腺3-5条。总状花序生于叶腋,下垂;花梗顶部和小苞片被柔毛,并散生鸟巢状腺体;小苞片2,初合生,后一侧开裂似佛焰苞状;花萼退化仅存一边圈;花冠淡紫色或近白色,花心黄色,长5-8cm,裂片扩展径达7cm;雄蕊4,二强。蒴果长约3cm,下部近球形,上部具长喙,开裂时似乌鸦嘴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林缘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云南。
性味
味辛;甘;性平
功能主治
活血止痛;解毒消肿。主胃痛;跌打损伤;疮疖;蛇咬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12g。外用:鲜品适量,捣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栗毛球
- 酢浆草
- 双肾参
- 狐肉
- 小红藤
- 水田碎米荠
- 地乌
- 四大天王
- 金钮扣
- 猫爪子
- 鱼脑石
- 栝楼皮
- 擘蓝
- 玉叶金花
- 红孩儿
- 散血莲
- 锅铲叶
- 鸡麻
- 回心草
- 雀翘
- 大叶紫薇
- 猪毛七
- 野冬菊
- 番石榴子
- 叶下花
- 酸水草
- 一匹草
- 虫实
- 刺黄连
- 刺参
- 獾油
- 吊罗果
- 天香炉
- 金剪刀草
- 浆水
- 黄花小二仙草
- 打火草
- 钩栲
- 梵天花根
- 海桐花
- 白龙穿彩
- 大发汗
- 红牛毛刺
- 白常山
- 水仙
- 山羊血
- 绛梨木子
- 野花椒叶
- 南粤马兜铃
- 番杏
- 阔叶十大功劳
- 冻绿叶
- 三角泡
- 青丝龙
- 瑞香根
- 小白蒿
- 华南实蕨
- 红背桂
- 石斛
- 白苣
- 椋子木
- 点腺过路黄
- 大种半边莲
- 刺莓果
- 天文草
- 一把伞
- 白芥
- 华东阴地蕨
- 短柄南蛇藤果
- 凹裂毛麝香
- 万年青花
- 石栗
- 松蘑
- 鲨鱼骨
- 狭叶败酱
- 赤茯苓
- 绿结鸡骨
- 楤叶悬钩子
- 铁篱笆
- 小果千金榆
- 白花柴
- 太白鹿角
- 小茜草
- 异野芝麻
- 兜兰
- 樗叶花椒
- 地梢瓜
- 小叶小羽藓
- 草果药
- 山梅花根皮
- 冷杉果
- 红景天
- 野棉花
- 独脚金
- 地棠花
- 铁篱巴果
- 绣线菊子
- 灰叶南蛇藤
- 河蚌
- 滇五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