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蚕
《中华本草》:地蚕
拼音注音
Dì Cán
别名
土虫草、土冬虫草、白冬虫草、白虫草、肺痨草、土石蚕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唇形科植物地吞的根茎或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tachys geobombycis C.Y.Wu采收和储藏:秋生采收根茎,洗净,鲜用或蒸熟晒干备用。
原形态
地蚕,多年生40-50cm。根茎横走,肉质,肥大。茎具四槽,在棱及节上疏被倒向疏柔毛状刚毛。叶柄长1-4.5cm,密被疏柔毛状刚毛;叶片长圆状卵圆形,长4.5-8cm,宽2.5-3cm,先端钝,基部浅心形或圆形,边缘有整齐的粗大圆齿状锯齿,上面散布疏柔毛状刚毛。,下面沿主脉上密被余部疏被柔毛状刚毛;苞叶变小,最下一对苞叶与茎叶同形。轮伞花序腋生,4-6花,组成穗状花序;苞片少数,线状钻形;花梗长约1mm,被微柔毛;花萼倒圆锥形,细小,外面密被微柔毛及具腺微柔毛,萼筒长4mm,齿5,边缘有具腺微柔毛,先端具胼胝尖头;花冠淡紫至紫蓝色,亦有淡红色,冠筒长约7mm,外面在上面被微柔毛,内面近基部1/3处有水平向微柔毛环,冠檐二唇形,上唇直伸,长圆状卵圆形,外面被微柔毛,下唇水平开展,较廓卵圆形,外面被微柔毛,内面在中部散布微柔毛,3裂,中裂片最大,侧裂片卵圆形;雄蕊4,前对稍长,花丝丝状,中部以下被微柔毛,花药卵圆形;花柱丝状,略超出雄蕊,先端相等2浅裂;花盘杯状。小坚果黑色。花期4-5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荒地、田地及草丛湿地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湖南、广东及广西。
形状
性状鉴别,块茎呈纺锤形,两头尖,长2-5cm,直径3-8mm。表面淡黄色或棕黄色,略皱缩而扭曲,具环节4-15个,节上有点状芽痕和须根痕。质脆,易折断,断面略平坦,类白色,颗粒状,可见棕色形成层环。气微,味甜,有粘性。本品放水中浸泡时易膨胀,结节状明显。[br]显微鉴别,粉末特征:类白色。1.薄壁组织较多,呈碎块状,薄壁细胞类圆形,直径26-66μm。2.螺纹或孔纹导管,直径8-20μm,壁微木化。3.后生表皮组织碎片,顶面观表皮细胞呈多角形,侧面观呈长多角形,壁较厚,棕褐色,细胞壁具条状纹孔。4.腺鳞单个散在或连着鳞叶或胚芽组织碎片,头部2或4细胞,偶见单细胞,直径15-25μm,柄1-3个细胞。
性味
味甘;性平
归经
肺;肾经
功能主治
益肾润肺;补血消疳。主肺痨咳嗽吐血;盗汗;肺虚气喘;血虚体弱;小儿疳积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外用:适量,研末调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地蚕
别名
土冬虫草、白冬虫草、白虫草、肺痨草
来源
唇形科水苏属植物地蚕Stachya geobombycis C. Y. Wu,以块茎入药。秋季采,洗净鲜用或蒸熟晒干。
性味
甘,平。
功能主治
益肾润肺,滋阴补血,清热除烦。用于肺结核咳嗽,肺虚气喘,吐血,盗汗,贫血,小儿疳积。
用法用量
3~5钱,水煎服或炖猪瘦肉服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巴戟天
- 常春卫矛
- 梵天花根
- 大叶黄杨叶
- 山李子
- 慈竹气笋
- 四棱通
- 大狼毒
- 山漆树
- 金毛木通
- 黄山鳞毛蕨根
- 狗哇花
- 五加皮
- 黄花蔷薇
- 锦地罗
- 井边茜
- 八仙过海
- 川木通
- 桂木
- 獐骨
- 水苦荬根
- 核子木
- 柳白皮
- 三加
- 毛桐
- 狗牙贝
- 鸡油菌
- 条参
- 辫子草根
- 椬梧
- 亚罗椿
- 光梗丝石竹
- 复叶披麻草根
- 野木瓜果
- 伊贝母
- 大叶千里光
- 雪上一枝蒿
- 牡蛎
- 蒙自水芹
- 乔木刺桐
- 小鸦葱
- 天南星
- 篱天剑
- 红丹参
- 圆锥花南蛇藤根
- 花叶竹芋
- 复叶葡萄叶
- 大膜盖蕨
- 雁来红
- 马桑
- 黄水芋
- 荠苨
- 麻油
- 小飞扬草
- 葛藟汁
- 小金钱草
- 罗锅底
- 大叶青木香
- 大叶铁包金
- 土香榧
- 莨菪
- 盐蛇
- 芒萁
- 蟑螂
- 盾叶薯蓣
- 大叶白纸扇
- 大头艾纳香
- 山柳菊
- 刺楸
- 红缘层孔菌
- 野鹅脚板
- 红芋
- 白毛草
- 凫羽
- 黄紫堇
- 大浮萍
- 密脉鹅掌柴
- 寒水石
- 黑乳菇
- 心叶野海棠
- 杠香藤
- 花生油
- 冬瓜子
- 广玉兰
- 扁蒲扇
- 羊乳
- 水案板
- 冰糖草
- 小果野葡萄藤
- 华罂粟
- 红树叶
- 杜仲藤叶
- 芦竹
- 雷公藤
- 五爪金龙花
- 红粘谷
- 红椽木子
- 痢止蒿
- 小花鸢尾
- 长萼猪屎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