赤麻
《中华本草》:赤麻
拼音注音
Chì Má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荨麻科植物悬铃木叶苎麻的根或嫩茎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Boehmeria tricuspis (Hance)Makino[B.platyphylla D.Donvar.tricuspis Maxim.;B.pla-tanifolia Franch.et Sav.]采收和储藏:春、秋季采根,夏、秋季采叶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40-90cm。茎直立,数茎丛生,不分枝,有4钝棱,通常带红色,上部疏生短伏毛。叶对生;叶柄长1-8cm;叶片草质,卵形或宽卵形,长3.5-13cm,宽3-12cm,先端有3或5骤尖或3浅裂,有时在上部叶长渐尖,基部宽楔形,边缘生粗牙齿,上面疏生短毛,下面近无毛;基生脉3条。雌雄同株或异株;花序穗状,腋生,细长;雄花序在同株时生在较下部的叶腋,雄花被片4-5,淡黄白色,雄蕊4-5;雌花序在同株时生上部中叶腋,雌花小,花被管状,淡红色,花柱线形,长达2mm,宿存。瘦果倒卵形,长约lmm,上部有细柔毛。花期6-8月,果期8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林下或沟边草地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辽宁、河北、陕西、甘肃、山东、江西、河南、湖北、四川等地。
化学成分
根含黄酮类化合物:槲皮素(quercetin),赤麻甙(boehmerin),花旗松素(taxifoline),篇蓄甙(avicularin),左旋表儿茶精(epicatechin),左旋表儿茶精-(-)-表儿茶精-4,8-(或6)-二聚体[epicatechin-(-)-epicatechin-4,8(or 6)-dimer],左旋-5,7,4’-三羟基黄烷-3-醇-(-)-表儿茶精-4,8(或6)-二聚体[epi-afzelechin-(-)-epicatechin-4,8(or 6)-dimer];还含赤麻木脂素(boehmenan),大黄素(emodin),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,β-谷甾醇-β-D-葡萄糖甙(β-sitosterol-β-D-glucoside),熊果酸(ursolic acid),19α-羟基熊果酸(19α-hydroxyursolic acid),具有16~22个碳原子的长链饱和脂肪酸,一种羟基脂肪酸酯及两种不饱和脂肪醇。地上部分含紫云英甙(astragalin),金丝桃甙(hyperin),山萘酚-3-芸香糖甙(kaempferol-3-rutinoside),芸香甙(rutin)以及亚油酸(linoleic acid),棕榈酸(palmitic acid),咖啡酸(caffeic acid);还含有菜油甾醇(campesterol),豆甾醇(stiginasterol)和谷甾醇(sitosterol)。
性味
涩;微苦;性平
功能主治
收敛止血;清热解毒。主咯血;衄血;尿血;便血;崩漏;跌打损伤;无名肿毒;疮疡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15g。外用:适量,捣敷;或研末调涂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无根藤
- 白毛藤
- 倒扎龙
- 大人血七
- 半边旗
- 毛冬瓜根
- 硬水黄连
- 继木[檵木]
- 峨眉黄芩
- 地榆
- 地牯牛
- 禾秆蹄盖蕨
- 猫儿屎
- 洋白蜡树
- 大叶藤
- 华中瘤足蕨
- 虾蟆
- 天麻
- 落霜红
- 猬心肝
- 紫八宝
- 翻白草
- 三蕊草
- 白金古榄
- 甘肃土当归
- 文鳐鱼
- 破布草
- 菱叶
- 牡荆沥
- 木兰寄生
- 标杆花
- 细叶卷柏
- 黄羊肉
- 百齿卫矛
- 术苗
- 麝香壳
- 鲜黄连
- 白鱼
- 秤钩风
- 小叶石楠
- 密花山矾
- 冰草根
- 雄黄兰
- 金狮藤
- 山核桃叶
- 棕叶芦
- 海参内脏
- 环草
- 细叶香桂
- 铜钱菌
- 水锦树
- 榆树
- 松球
- 红沙
- 竹鸡
- 翼枝榆
- 青蒿
- 艾纳香根
- 海南地不容
- 金橘露
- 鲤鱼齿
- 丝点地梅
- 山苍子
- 水草乌
- 追风伞
- 蚂蚁花根
- 白猪栗根
- 红花山牵牛
- 了哥王子
- 竹柏
- 杜父鱼
- 西藏桃叶珊瑚果
- 刺柄南星
- 止血丹
- 回回豆
- 降龙草
- 芒小米草
- 清香桂
- 海蓬子
- 刺鸭脚木
- 金樱根
- 葎草
- 野靛青
- 小漆树
- 甘肃棘豆
- 林背子
- 刺瓜
- 柞蚕蛹
- 蒲公英
- 单叶铁线莲
- 猕猴桃藤中汁
- 小茅香
- 栗毛球
- 木瓜核
- 大叶紫薇
- 猪殃殃
- 黄皮血藤
- 箭叶蓼
- 赤芍药
- 金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