杜茎山
《中华本草》:杜茎山
拼音注音
Dù Jīnɡ Shān
别名
土恒山、踏天桥、水麻叶、山茄子、胡椒树、金砂根、白茅茶、白花茶、野胡椒、山桂花、水光钟
出处
出自《本草图经》。《本草图经》:杜茎山,生宜州,其苗高四五尺,叶似苦荬菜,秋有花,紫色,实枸杞子大而白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紫金牛科植物杜茎山的根或茎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Maesa japonica (Thunb)Moritzi·[Doraena japonica Thunb.]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,洗净,切段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灌木,高1-3m。直立,有时外倾或攀援;小枝具细条纹,疏生皮孔。叶互生;叶柄长5-13mm;叶片革质,有时较薄,椭圆形至披针状椭圆形,或倒卵形至长圆状倒卵形,一般长约10cm,宽约3cm,朱端渐尖、急尖或钝,有时尾状渐尖,基部楔形、钝或圆形,几全缘或中部以上具疏锯齿,或除基部外均具疏细齿;背面中脉明显,隆起,侧脉5-8对,不甚明显,尾端直达齿尖。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,单1或2-3个腋生,长1-3cm,仅近基部具少数分枝;苞片卵形,长不到1mm;花梗长2-3mm,无毛或被极疏的微柔毛;小苞片广卵形或肾形,紧贴花萼基部,具疏细缘毛或腺点;花喜长约2mm,萼片长约1mm,卵形至近半圆形,具明显的脉状腺条纹,裂片长为管的1/3或更短,卵形或肾形,边缘略具细齿;雄蕊着生于花冠中部略上,内藏;花丝与花药等长,花药卵形,背部具腺点;柱头分裂。果球形,直径4-5mm,肉质,具脉状腺条纹,宿存萼包果先端,常冠宿存花柱。花期1-3月,果期10月或翌年5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300-2000m的山坡或石灰山灌丛或疏林下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及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茎类圆柱形,长短不一,表面黄褐色,具细条纹及疏生的皮孔。叶片多破碎,完整者展平后呈椭圆形、椭圆状披针形、倒卵形或长圆状卵形,长5-15cm,宽2-5cm,先端尖或急尖,基部楔形或圆形,边缘中部以上有疏齿。气微,味苦。[br]显微鉴别 叶横切面:上下表皮细胞扁方形,外壁角质化,偶见单细胞非腺毛。栅栏组织2列细胞,通过中脉,中脉下表皮内侧有厚角组织;中脉维管束周韧型,外侧围绕纤维束,薄壁组织中散在分泌腔。叶肉及薄壁细胞可见草酸钙簇晶及黄棕色内含物。
化学成分
果实中含杜茎山醌(maesaquinone)[1]。
性味
苦;性寒
功能主治
祛风邪;解疫毒;消肿胀。主热性传染病;寒热发歇不定;身疼;烦躁;口渴;水肿;跌打肿痛;外伤出血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~30g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或捣敷。
各家论述
1.《本草图经》:主温瘴寒热发歇不定,烦渴,头疼,心躁。取其叶捣烂,以新酒浸,绞汁服之,吐出恶涎甚效。2.《湖南药物志》:祛风寒,消肿胀。治腰痛,感冒头痛,眼目晕眩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杜茎山
拼音注音
Dù Jīnɡ Shān
别名
踏天桥、山茄子[江西南丰]
来源
紫金牛科杜茎山属植物杜茎山Maesa japonica (Thunb.) Moritzi,以根、叶入药。全年可采,洗净晒干。
性味
苦,寒。
功能主治
祛风利尿,止血,消肿。
根:头痛,腰痛,水肿,腹水;
叶:外用治创伤出血。
用法用量
根3~5钱;叶外用适量,捣烂敷患处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杜茎山
拼音注音
Dù Jīnɡ Shān
别名
土恒山(《纲目》),踏天桥、水麻叶(《湖南药物志》),山茄子(江西《草药手册》)。
出处
《本草图经》
来源
为紫金牛科植物杜茎山的根、叶。全年可采。
原形态
常绿灌木,高1~3米,少分枝,有时攀援状,全部秃净。叶互生,近革质,长椭圆形或狭椭圆形,长5~15厘米,宽2~5厘米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或钝圆,全缘或基部全缘,中部以上有疏锯齿;叶柄长0.5~1厘米。总状花序腋生,长1~3厘米;花黄白色,生于短柄上;小苞片阔卵形至肾形;萼、花冠5裂,花冠管长3~4毫米,长约为萼片的3倍;雄蕊5;雌蕊1。浆果球形或卵形,花萼宿存。种子多数,黑色。花期春季。
生境分布
多生于常绿阔叶林下。分布长江中、下游至福建、广东、广西等地。
化学成分
果实中含杜茎山醌。
性味
《本草图经》:"苦,寒。"
功能主治
祛风,解疫毒,消肿胀。治感冒头痛眩晕,寒热躁渴,水肿,腰痛。
①《本草图经》:"主温瘴寒热发歇不定,烦渴,头疼,心躁。取其叶捣烂,以新酒浸,绞汁服之。吐出恶涎甚效。"
②《湖南药物志》:"祛风寒,消肿胀。治腰痛,感冒头痛,眼目晕眩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0.5~1两。外用:捣敷。
复方
①治水肿:杜茎山、泡桐、通草,水煎去渣,加豆腐一块服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
②治黄肿,腹水:杜茎山根、地茄子根、野黄麦菜、灯笼草各一两。水煎服,以绿壳鸭蛋为引。(江西《草药手册》)
③治皮肤风毒:杜茎山根与白糖,煎服。(《广西植物名录》)
④止血,消肿痛:杜茎山茎叶,捣烂敷。(江西《草药手册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高山黄华
- 石草鞋
- 文殊兰果
- 鹈鹕脂油
- 散尾葵
- 浙皖粗筒苣苔
- 黄毛耳草
- 梨果仙人掌
- 杉木根
- 蛇眼草
- 刺萼悬钩子
- 黄颔蛇骨
- 木蜡树叶
- 东野菰
- 南烛叶
- 蝶毛菌
- 大红菇
- 胆南星
- 光亮密网蕨
- 茶
- 长萼猪屎豆
- 石蔓藤
- 白背叶
- 草果
- 蝮蛇
- 榕须
- 大二郎箭
- 小三叶耳蕨
- 猪鬃刚
- 露兜竻蔃
- 矮脚龙胆
- 桐木
- 单鞭
- 峨三七
- 凤眼草
- 异被赤车
- 碱花
- 花点草
- 白紫草
- 红曲
- 岩豇豆
- 绿豆叶
- 波棱瓜子
- 火棘
- 鸭脚木叶
- 蔓胡颓子叶
- 冰草根
- 鸭脚罗伞
- 白车轴草
- 白辣蓼
- 橄榄
- 水茄冬果
- 七叶仔
- 刷把草根
- 斯里兰卡肉桂
- 金橘根
- 川素馨
- 牛奶浆
- 兰香草
- 半边山
- 竹叶吉祥草
- 红蒂蛇
- 岩豆根
- 白花灯笼
- 瑞连草
- 铺地罗伞
- 野薴麻
- 黄花远志
- 翼梗獐牙菜
- 实葫芦根
- 秋唐松草
- 虎头兰
- 还阳参
- 绒背蓟
- 十姊妹
- 斑鸠占
- 山黄麻
- 横经席叶
- 草蜘蛛
- 大血藤
- 云南小草蔻
- 云母
- 大透骨草
- 白杜鹃花
- 毡盖木耳
- 狗筋蔓
- 大叶醉鱼草
- 鱼鳔
- 罗望子叶黄檀
- 鮧鱼尾
- 假荔枝根
- 萍蓬草子
- 雷丸
- 白苣
- 茯神木
- 紫麻
- 山道年蒿
- 石上铁角蕨
- 绿豆粉
- 光叶水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