鮧鱼尾
《中华本草》:鮧鱼尾
拼音注音
Yí Yú Wěi
英文名
Oriental sheatfish tail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鲇鱼科动物鲇鱼的尾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ilurus asotus (Linnaeus)[Parasilurus asotus (Linnaeus)]采收和储藏:常年均可捕捞。捕得后,割取尾部,鲜用。
原形态
鲇鱼,体长,头部平扁,尾部侧扁。口宽阔。口裂向上倾斜,下颌突出明显。上下颌及犁骨上有许多绒状细齿。须2对。眼小,盖有透明薄膜。位置接近头侧,无鳞,皮肤富粘液腺,侧线上有粘液孔1行。背鳍5,很小。臀鳍77-83,与毛鳍相连。幼小时背侧部一般为黄绿色,随着个体成长体色逐步加深变成黑褐色,额部为灰白色,各鳍灰黑色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栖息于江河、湖泊和水库,为中下层肉食性鱼类,主要食一些小型鱼类。资源分布:我国除西部高原地区外其他各地均有分布。
性味
味甘;性平
归经
肝经
功能主治
活血通络。主口眼?斜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鲜品敷贴。
各家论述
《纲目》:治口眼歪斜,活鲇切尾尖,朝吻贴之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鮧鱼尾
拼音注音
Yí Yú Wěi
出处
《纲目》
来源
为鲇鱼科动物鲇鱼的尾部。
原形态
动物形态详"鮧鱼"条。
功能主治
《纲目》:"治口眼歪斜,活鲇切尾尖,朝吻贴之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翠雀花
- 盐麸子
- 厚叶旋蒴苣苔
- 石榴花
- 莼
- 梓菌
- 紫地榆
- 积雪草
- 蝴蝶花
- 水松枝叶
- 藤五加
- 山蒟
- 银边翠
- 关白附
- 小黄构
- 鸱骨
- 九香虫
- 九倒生
- 宜梧叶
- 白残花
- 斑竹根
- 刺蓬花
- 蟾蜍
- 小棕皮头
- 白茅根
- 水鳖蕨
- 红马蹄草
- 金瓜核
- 盾叶唐松草
- 芦竹箨
- 石吊兰
- 白炭
- 何首乌
- 凤仙根
- 白毛蛇
- 打箭菊
- 蓝花茶
- 马鬐膏
- 白刺花
- 防风叶
- 苦丁
- 雁肪
- 毛千屈菜
- 薄荷素油
- 毛莲蒿
- 有瓜石斛
- 小獐毛
- 碎骨红
- 大将军
- 鲎尾
- 橙皮
- 留师蜜
- 慕荷
- 山核桃皮
- 瑞苓草
- 西归芹根
- 酸藤果
- 杠香藤
- 贴骨散
- 虾
- 山荆子
- 小筋骨藤
- 大细辛
- 荜茇根
- 大鱼鳔花
- 中华里白
- 双籽棕
- 南酸枣
- 松根
- 水仙根
- 狭叶露珠草
- 枸骨叶
- 蝴蝶树
- 打虫果
- 马兰
- 饱饭花果
- 粉背蕨
- 上石田螺
- 白芥
- 大葫芦
- 斩妖剑
- 南藤
- 肾精子
- 续随子茎中白汁
- 麻鱼胆
- 大草乌
- 宽叶独行菜
- 小三棵针
- 沙枣花
- 烧伤藤
- 矩叶酸藤果
- 钱针万线草
- 高山大黄
- 蛇胆
- 朱兰
- 钓竿柴
- 牛角瓜
- 指甲兰
- 凤眼草
- 白升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