指甲兰
《中华本草》:指甲兰
拼音注音
Zhī Jiɑ Lán
别名
枫兰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兰科植物短茎萼脊兰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edirea subparishii (Tsi)E. A. Chr. [Hygrochilus subparishii Tsi]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,鲜用。
原形态
短茎萼脊兰,多年生附生常绿草本。茎短而斜上,被对褶叶基所包围,下部丛生气生根。气生根粗壮而长,弯曲,白色,无毛。叶3-5枚,2列,稍肉质,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,长6-12cm,宽2-3.5cm,先端钝或斜而2浅裂,基部收窄抱茎,具线缝状关节,中脉明显。花茎1-4个,生于茎基部叶腋;总状花序长5-17cm,疏生花4-10余朵;花苞片卵圆形,长7-12mm,宽3-9mm,先端钝圆;花淡黄绿色;萼片和花瓣近相似,长椭圆形,长18-20mm,最宽处宽7-9mm,稍肉质,开展,具脉7条,先端急尖,中萼片稍宽,侧萼片和花瓣较窄,萼片背面中助具脊状翅;唇瓣3裂,中裂片肉质,狭长圆形,长8-10mm,宽约2mm,从基部至先端具1枚高约1.5mm的褶片,侧裂片直立,半圆形边缘具微齿,距口处具1枚圆锥状胼胝体;距角状,长约1cm,稍弧形,向前伸;蕊柱长13-15mm,具蕊状翅,蕊喙伸长2裂,蕊喙柄先端扩大;粘盘圆形。蒴果长椭圆形,连柄长约7cm。花期5-6月,果期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附生于海拔300-1100m的常绿阔叶林的树干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浙江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等地。
性味
味苦;性凉
功能主治
清热息风。主小儿惊风风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鲜品30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海风藤
- 海桐皮
- 海虾
- 野油麻
- 牛靥
- 草问荆
- 柞木皮
- 黄寿丹
- 矩形叶鼠刺
- 白蜡花
- 鹤肉
- 海虾壳
- 黄缅桂果
- 刺楸
- 红毛五加皮
- 沙枣花
- 芡实
- 柠条籽
- 海南三七
- 匍伏堇
- 麦撇花藤
- 棣棠花
- 越西川木香
- 野罂粟壳
- 三消草
- 芡实茎
- 慈竹气笋
- 省雀花
- 水茴香藻
- 回回豆
- 杏仁
- 冬葵根
- 獾油
- 东廧子
- 太白三七
- 鹅观草
- 球兰
- 白桂
- 亮菌
- 滇姜三七
- 棉花子
- 黄泡果
- 委陵菜
- 对节叶根
- 树头菜
- 黄泡子
- 文竹
- 秋石
- 珍珠
- 猫腿姑
- 荭草
- 黄囊杓兰
- 黄瓜根
- 甘草
- 地钱
- 小扁豆
- 毒蛆草
- 清香桂
- 榧根皮
- 花杜仲藤
- 红叶树子
- 阳桃
- 橘络
- 大薸
- 小朴松实
- 红毛悬钩子
- 华细辛
- 脉耳草
- 黄瓦韦
- 桃耳七
- 黄花母根
- 夜交藤
- 银边吊兰
- 护耳草
- 枫香树根
- 李树叶
- 黄瓜皮
- 秦岭冷杉
- 朴树果
- 一品红
- 地棠花
- 紫背金盘草
- 腊梅
- 使君子根
- 褐盖肉齿菌
- 青皮
- 红豆
- 水毛花
- 飞来蓝
- 武靴藤
- 披叶苔
- 蜻蜓兰
- 齿叶橐吾
- 欧绵马
- 赤铜屑
- 长瓣马铃苣苔
- 黄秦艽
- 艾实
- 粉萆薢
- 四川澄茄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