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廧子
《中华本草》:东廧子
拼音注音
Dōnɡ Sè Zǐ
别名
沙蓬米、沙米、登相干、登粟、吉刺儿
出处
出自1.《本草拾遗》。2.《康熙几暇格物编》:沙蓬米,凡沙地皆有之,鄂尔多斯所产尤多。枝叶丛生如蓬,米似胡麻而小。作为粥,滑腻可食;成为末,可充饼饵茶汤之需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藜科植物沙蓬的种子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griophyllum squarrosum (L.)Moq.[A.arenarium Bieb.]采收和储藏:秋季果实成熟后打下种子,去掉杂质,晒干。
原形态
一年生草本,高20-60cm。茎由基部分枝,最下部的一层分枝常对生或轮生,平卧,上部枝条互生,斜展,多曲折,坚硬,具条纹状角棱,幼时密被散射状分枝毛,后渐光滑,草绿色。叶互生;无柄;叶片披针形至线形,长2-7cm,宽1-10mm,先端具尖刺,基部渐狭,全缘,具散射状分枝毛,叶脉凸出,平行。穗状花序紧密,卵圆状或椭圆状,无梗,1-3个腋生;苞片宽卵形,先端具小尖头,后期反折;花被片1-3,膜质;雄蕊2-3,花丝锥形,膜质,花药卵圆形;子房上位,花柱短,柱头2,丝状。胞果圆形或椭圆形,两面扁平,或背面稍凸,具膜质翅,先端果喙分成两个小喙,小喙先瑞外侧各具一小齿突。种子扁平,圆形,光滑,有时具浅褐色斑点。花期8月,果期9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沙丘及沙地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东北、华北、西北及西藏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种子近圆形,扁平,光滑,有时具浅褐色的斑点。
性味
甘;性平
归经
肺;脾;胃经
功能主治
健脾消食;发表解热;利水。主饮食积滞;噎膈反胃;感冒发烧;肾炎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~15g;或煮食。
各家论述
1.《本草拾遗》:益气轻身,坚筋骨。2.《康熙几暇格物编》:性暖,益脾胃,易于消化,好吐者,多食有益。3.《药性考》:清热消风。4.《纲目拾遗》:通利大肠,消宿食,治噎膈反胃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梭子蟹
- 柏枝节
- 熊肉
- 石决明
- 榆树
- 紫苏苞
- 棘刺花
- 大酸浆草
- 乌苏里鼠李树皮
- 大马哈鱼
- 盐肤子
- 地不容
- 半蒴苣苔
- 跌破竻
- 定木香
- 刺龙牙
- 猫耳朵草
- 零余子
- 鹤肉
- 石笔海胆
- 黄泡子
- 针砂
- 一箭球
- 环维黄杨星D
- 皱叶南蛇藤
- 柱果铁线莲
- 蜘蛛网
- 高山扁枝石松
- 鳐鱼胆
- 山丹花
- 哈士蟆
- 岩人参
- 了哥王
- 辣辣菜
- 野马追
- 圆叶茅膏菜
- 蚺蛇膏
- 扁担杆
- 鸡冠草
- 丝瓜藤
- 野苋子
- 紫参
- 麻糖风
- 胭脂木
- 土黄连
- 使君子叶
- 大钱麻
- 野丹参
- 紫葛
- 小米口袋
- 小槐花
- 海鲶
- 护心胆
- 海非菜籽
- 八角莲
- 过岗龙
- 马槟榔
- 珍珠伞
- 石豇豆
- 黄唇鱼心
- 藏羚角
- 骨螺
- 鄂西天胡荽
- 星蕨
- 炮仗筒
- 银边吊兰
- 豆蔻壳
- 草灵仙
- 白残花
- 柠条子
- 蒒实
- 玫瑰茄
- 九味一枝蒿
- 何首乌
- 车前子
- 猫脚印
- 野兔毛
- 旱芹
- 白马骨
- 漆子
- 荷莲豆菜
- 水葱
- 番杏
- 三七
- 戴星草
- 拐枣七
- 锦地罗
- 海南茄
- 赤茯苓
- 甘遂
- 石瓜子莲
- 刺莓果根
- 挖耳草根
- 云南红豆蔻
- 一把伞
- 野香茅
- 杉木根
- 舞草
- 蓝布正
- 假鹊肾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