灯蛾
《中华本草》:灯蛾
拼音注音
Dēnɡ é
别名
飞蛾、火花、慕光、扑灯蛾
英文名
grain moth, tigermoth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拾遗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灯蛾科动物灯蛾的成虫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rctia caja Linnaeus.采收和储藏:秋季捕捉,鲜用;或用文火培干,研末。
原形态
灯蛾,体肥大,茶褐色,长约3cm,展翅宽约8cm。头小,两侧有复眼1对;口吻发达,下唇须长。触角1对,羽状。胸节连合,有红色部。翅2对,膜质,被有鳞片;茶褐色,前翅具黄白色网状纹,后翅有黑纹数条。足3对。腹部肥大,橙黄色。幼虫长圆形,黑色,有灰黄或赤褐色毛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成虫有趋旋旋旋旋光性。资源分布: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。
性味
咸;温
归经
肺经
功能主治
解毒敛疮。主痔瘘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研末撒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灯蛾
拼音注音
Dēnɡ é
别名
飞蛾、火花、慕光(崔豹《古今注》),扑灯蛾(《祝穆试效方》)。
出处
《纲目拾遗》
来源
为灯蛾科昆虫灯蛾的全虫。秋季捕取。
原形态
体肥大,茶褐色,长约3厘米,展翅阔约8厘米。头小,两侧有复眼1对;口吻发达,下唇须长。触角1对,羽状。胸节连合,有红色部.翅2对,膜质,被有鳞片;茶褐色,前翅具黄白色网状纹,后翅有黑纹数条。足3对,跗节5节。腹部肥大,橙黄色。幼虫长圆形,黑色,有灰黄或赤褐色毛。出现于8~9月间。食害菊、桑、大麻、苎麻等叶。
功能主治
治漏管。
用法用量
外用:研末撒。
复方
治痔管:扑灯晕十个,蜣螂一个,同放罐内一宿,加麝香一钱。阴干为末,吹入管内,自能出水,水干即愈。(《祝穆试效方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辣椒
- 玳瑁肉
- 鹅脚板根
- 玳瑁
- 杜父鱼
- 顶头马蓝
- 貂尾
- 鄂报春
- 短柄五加
- 灯笼婆婆纳
- 灯台莲
- 盾叶唐松草
- 栓皮栎
- 淡竹根
- 灯油藤子
- 鹅胆
- 豆根木蓝
- 豆腐渣果
- 钉耙七
- 滇五味
- 点头菊
- 稻槎菜
- 滇南美登木
- 滇白芷果
- 杜楝
- 点地梅
- 豆腐浆
- 淡豆豉
- 都咸子
- 都咸子树皮
- 胆木
- 莪术
- 钉头果
- 峨嵋耳蕨
- 鹅腿骨
- 灯笼草
- 鹅肠菜
- 峨眉黄芩
- 滴水珠
- 椴叶独活
- 豆瓣香
- 柔软石韦
- 虎头兰
- 泡花子
- 荷莲豆菜
- 秦皮
- 薄荷素油
- 青丝线
- 滇列当
- 滇西风毛菊
- 紫梢花
- 多齿蹄盖蕨
- 皱叶变豆菜
- 山大黄(华北大黄)
- 赤茯苓
- 丁公藤
- 天水蚁草
- 牛肋筋
- 峨眉紫金牛
- 鳆鱼
- 野棕
- 一枝黄花
- 老鸦胆叶
- 蝇子草
- 吴茱萸叶
- 骨把
- 干岩矸
- 羊角桃
- 野山楂
- 牛筋草
- 洋地黄
- 云杉球果
- 桔梗
- 紫草茸
- 独叶一枝花
- 益智
- 橘络
- 鸭脚板草
- 红川乌
- 大过路黄
- 矮叶书带蕨
- 芡实叶
- 蟾蜍胆
- 合萌
- 漏斗瓶蕨
- 龙胆地丁
- 落葵
- 磨盘草子
- 杏仁
- 广金钱草
- 辣辣菜
- 冲天果
- 麋脂
- 青杠膏
- 蛇附子
- 蔓荆子
- 秀丽野海棠
- 刺梨根
- 白果根
- 白鹤灵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