灯蛾
《中华本草》:灯蛾
拼音注音
Dēnɡ é
别名
飞蛾、火花、慕光、扑灯蛾
英文名
grain moth, tigermoth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拾遗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灯蛾科动物灯蛾的成虫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rctia caja Linnaeus.采收和储藏:秋季捕捉,鲜用;或用文火培干,研末。
原形态
灯蛾,体肥大,茶褐色,长约3cm,展翅宽约8cm。头小,两侧有复眼1对;口吻发达,下唇须长。触角1对,羽状。胸节连合,有红色部。翅2对,膜质,被有鳞片;茶褐色,前翅具黄白色网状纹,后翅有黑纹数条。足3对。腹部肥大,橙黄色。幼虫长圆形,黑色,有灰黄或赤褐色毛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成虫有趋旋旋旋旋光性。资源分布: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。
性味
咸;温
归经
肺经
功能主治
解毒敛疮。主痔瘘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研末撒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灯蛾
拼音注音
Dēnɡ é
别名
飞蛾、火花、慕光(崔豹《古今注》),扑灯蛾(《祝穆试效方》)。
出处
《纲目拾遗》
来源
为灯蛾科昆虫灯蛾的全虫。秋季捕取。
原形态
体肥大,茶褐色,长约3厘米,展翅阔约8厘米。头小,两侧有复眼1对;口吻发达,下唇须长。触角1对,羽状。胸节连合,有红色部.翅2对,膜质,被有鳞片;茶褐色,前翅具黄白色网状纹,后翅有黑纹数条。足3对,跗节5节。腹部肥大,橙黄色。幼虫长圆形,黑色,有灰黄或赤褐色毛。出现于8~9月间。食害菊、桑、大麻、苎麻等叶。
功能主治
治漏管。
用法用量
外用:研末撒。
复方
治痔管:扑灯晕十个,蜣螂一个,同放罐内一宿,加麝香一钱。阴干为末,吹入管内,自能出水,水干即愈。(《祝穆试效方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米皮糠
- 鹄绒毛
- 苦壶卢花
- 野猪头骨
- 赛金刚
- 苦荞麦
- 鲨鱼胆
- 尖尾风
- 竹叶兰
- 铁拳头
- 凤尾蕉叶
- 瓜子藤
- 木棉根
- 干岩矸
- 万丈深
- 大画眉草
- 小酒瓶花
- 山樱桃
- 苦蒿
- 南木香
- 柳叶
- 柞树叶
- 斑叶兰
- 南瓜根
- 白苏子
- 槲叶
- 蓬莱葛
- 红花岩松
- 丁香根
- 多刺绿绒蒿
- 破头风
- 山狸子肉
- 糖橘红
- 上山虎
- 马齿
- 疏叶香根芹
- 肉桂
- 车前草
- 狗脚迹
- 天鹅毛
- 山牡丹
- 钩栗
- 莨菪
- 马桑根
- 黑皮跌打
- 棱子芹
- 东方蝾螈
- 鲤鱼鳞
- 岩檀香
- 地羊鹊
- 春不见
- 狍茸
- 豺肉
- 牛肺
- 粃壳草
- 笔管榕
- 吐铁
- 草本三角枫
- 小叶薄荷
- 肾子藤
- 血党
- 大叶矶松
- 紫贝
- 茅草叶
- 画眉草
- 紫木通
- 爵床
- 化气兰
- 野樱花
- 牛角七
- 空心柳
- 柽乳
- 大叶风沙藤
- 娃娃拳
- 火炮草果
- 鳑魮鱼
- 蓼实
- 鱼蓼
- 圆叶茅膏菜
- 路边姜
- 葎草花
- 海南粗榧
- 钩藤根
- 蓼大青叶
- 土三七
- 大叶子
- 山吴萸果
- 台湾泡桐
- 霸王鞭
- 土黄芩
- 多脉鹅耳枥
- 麦撇花藤
- 对叶四块瓦
- 田唇乌蝇翼
- 川西小黄菊
- 岩景天
- 密毛桃叶珊瑚叶
- 马缨杜鹃
- 狼尾草
- 苦菜花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