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月
《中华本草》:海月
拼音注音
Hǎi Yuè
别名
镜鱼、以下鱼、海镜、膏叶盘、蛎镜、石镜、窗贝、
英文名
clamshell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拾遗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不等蛤科动物海月的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lacuna placenta(Linnaeus)采收和储藏:退潮后到海滩采捕,取肉,鲜用。
原形态
海月,贝壳近圆形,极扁平,一般壳长100-118mm,高93-110mm。壳质脆薄而半透明,边缘易破碎。左壳微突起,右壳较平。壳表面白色,壳顶微紫色。放射肋肮心生长线均极细密,近腹缘的生长线略呈鳞片状,壳内面白色,具云母光泽。铰合部大,右壳具有2枚长度不等的铰合齿,呈“八”字形排列,左壳相应的部位形成2条凹槽,内有韧带紫黑色。闭壳肌1个,圆形,位于壳中央。足退化成指状,无足丝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栖息于潮间带中低潮区至20余米水深的沙质或泥沙质海滩的表面,左壳向上,右壳朝下。壳表常沾有泥沙或藤壶、苔藓虫及藻类等附着物。产卵期在5-7月。资源分布:我国分布于东海、南海经。
性味
味甘;性平
归经
脾;胃经
功能主治
消食化痰,调中利膈。主痰结食积;黄疸;消渴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。
各家论述
1. 崔禹锡《食经》:主利大小肠,除关格,黄疸,消渴。2.《食疗本草》:主消痰,以生椒酱调和食之良。能消诸食,使人易饥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海月
拼音注音
Hǎi Yuè
别名
镜鱼(《临海异物志》),以下鱼(《食疗本草》),海镜、膏叶盘(《岭表录异》),蛎镜(《闽中海错疏》),石镜(《海南志》),窗贝(《动物学大辞典》)。
出处
《本草拾遗》
来源
为不等蛤科动物海月的肉。全年均有。退潮时,到海滩上捕取。
原形态
贝壳2片,圆形而扁平,壳质薄,透明,边缘很易破碎。左右两壳不等,左壳较凸,右壳较平。壳面放射肋及同心的生长纹都极细密,近腹缘的生长纹略呈鳞片状。壳表面白色,顶部微紫色。壳内面亦白色,具云母样光泽。铰合部大,右壳具有2枚长度不等的齿尖,作"∧"字形排列,左壳相应的部位,形成2条凹陷,上有紫黑色的韧带。闭壳肌1个,闭壳肌痕圆形,位于壳的中央。足部退化成指状。
生活于暖海潮间带中下区及浅海沙质或泥沙质的海滩表面。右壳朝下,左壳向上。
生境分布
分布东南沿海。
性味
甘,平。
①崔禹锡《食经》:"味辛,太冷,无毒。"
②《纲目》:"甘辛,平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①崔禹锡《食经》:"主利大小肠,除关格,黄疸,消渴。"
②《食疗本草》:"主消痰,以生椒酱调和食之良。能消诸食,使人易饥。"
备注
本动物的壳(海月亮)亦供药用,另详专条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淡豆豉
- 狼毒
- 蓝花棘豆
- 韭子
- 金荞麦茎叶
- 金钱白花蛇
- 楝叶
- 澜沧扁担杆
- 槐叶
- 柚花
- 钻地风
- 蔓生百部
- 河蚌
- 白檀
- 海芋
- 吊兰
- 鸱鸺
- 鷩雉
- 马甲子根
- 蜂蜜
- 柔软石韦
- 土碎补
- 阔叶石韦
- 羌活
- 栀子花
- 开口箭
- 甘遂
- 臭茉莉叶
- 金腰
- 海蚯蚓
- 金线草根
- 石芥菜
- 挖耳草根
- 龙须眼子菜
- 细沙虫草
- 冬瓜叶
- 土常山
- 方叶五月茶
- 血余
- 粗皮松萝
- 丽江山慈菇
- 绿绒蒿
- 山核桃叶
- 大绿藤
- 水韩信草
- 浙地黄
- 灯心草根
- 半蒴苣苔
- 土丁桂
- 大叶千斤拔根
- 小果蕗蕨
- 玫瑰茄
- 建神曲
- 千屈草
- 脓见愁
- 赤阳子
- 猪毛七
- 苎麻梗
- 马交儿
- 海松子
- 红背马蓝
- 钻秆虫
- 红背酸藤
- 湖瓜草
- 鸦葱
- 山苏木
- 高山唐松草
- 吕宋楸毛
- 水火麻
- 喜树
- 金银忍冬
- 臭梧桐
- 绒白乳菇
- 山苦草
- 问荆
- 南天竹梗
- 兴安毛连菜花
- 铁精
- 黄金线
- 小六月寒
- 红楤木
- 蟹爪
- 锥螺壳
- 野牡丹根
- 红石耳
- 网脉山龙眼
- 六月雪
- 小红藤
- 榆枝
- 天脚板果
- 金盏草
- 猪毛草
- 波棱瓜子
- 鹅不食草
- 冷水花
- 拟囊果芹
- 绛梨木叶
- 薏苡叶
- 蛇果黄堇
- 狗泡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