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手花
《中华本草》:佛手花
拼音注音
Fó Shǒu Huā
别名
佛柑花。
英文名
Flowr of Fleshfingered Citron
出处
出自《随息居饮食谱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芸香科植物佛手Citrus medica L.var. sarcodactylis (Noot.)Swingle的花朵和花蕾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itrus medica L.var. sarcodactylis (Noot.)Swingle采收和储藏:4-5月早晨日出前疏花时采摘,或拾取落花,晒干或炕干。
原形态
佛手柑 常绿小乔木或灌木。老枝灰绿色,幼枝略带紫红色,有短而硬的刺。单叶互生;叶柄短,长3-6mm,无翼叶,无关节;叶片革质,长椭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,长5-16cm,宽2.5-7cm,先端钝,有时微凹,基部近圆形或楔形,边缘有浅波状钝锯齿。花单生,簇生或为总状花序;花萼杯状,5浅裂,裂片三角形;花瓣5,内面白色,外面紫色;雄蕊多数;于房椭圆形,上部窄尖。柑果卵形或长圆形,先端分裂如拳状,或张开似指尖,其裂数代表心皮数,表面橙黄色,粗糙,果肉淡黄色。种子数颗,卵形,先端尖,有时不完全发育。花期4-5月,果熟期10-12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热带、亚热带。资源分布:我国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云南等地有栽培。
形状
性状鉴别 本品长约1.5cm,呈淡棕黄色,基部带有短花梗;花萼杯状,略有皱纹;药瓣四枚,呈线状矩圆形,外表可见众多的凹窝,质厚,二边向内卷曲;雄蕊多数,着生于花盘的周围;子房上部较尖。气微、味微苦。
性味
微苦;微温
归经
肝;胃经
功能主治
疏肝理气;和胃快隔。主肝胃气痛;食欲不振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6g。
各家论述
《药材资料汇编》:平肝胃气痛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佛手花
拼音注音
Fó Shǒu Huā
别名
佛柑花(《四川中药志》)。
出处
《随息居饮食谱》
来源
为芸香科植物佛手的花朵和花蕾。于早晨日出前疏花时采收,或拾取落花,晒干或炕干。
生境分布
主产四川、浙江。此外,云南、广东等地亦产。
形状
干燥花朵,长约1.5厘米,花柄短,约2~5毫米;花萼杯状,或略呈五角形,略有皱纹;花瓣5,长披针形,长1~1.2厘米,宽3~5毫米,两边向内卷曲,外表淡棕黄色,有棕褐色麻点;雄蕊多数,黄白色,长0.8~1厘米,着生于花盘周围;子房上部狭尖,体轻,质脆。气香,味微苦。以朵大、完整、香气浓厚者为佳。
功能主治
《药材资料汇编》:"平肝胃气痛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~2钱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乌榄仁
- 杜衡
- 吴茱萸根
- 椴树
- 鹅掌楸
- 滇南马钱
- 滇獐牙菜
- 滇羌活
- 煅石膏
- 万年青花
- 鹅掌揪根
- 鹅掌楸根
- 滇姜三七
- 佛指甲
- 分枝火绒草
- 枫香树叶
- 方儿茶
- 番石榴果
- 榧子
- 番薯藤
- 榧枝叶
- 番石榴子
- 番石榴树皮
- 福参叶
- 丝瓜叶
- 二叶舌唇兰
- 杜梨
- 威灵仙叶
- 鹗骨
- 凤尾茶
- 独脚柑
- 万年青
- 乌柳
- 乌梅
- 榧根皮
- 番荔枝
- 吴萸叶五加
- 淡竹壳
- 伏毛山豆根
- 凤尾猪鬃草
- 分心木
- 发痧藤
- 发菜
- 扶桑
- 乌鸡骟
- 凤尾七
- 灯心草
- 匐地风毛菊
- 灯笼泡
- 乌当归
- 枫香脂
- 蒲州豉
- 乌龙摆尾
- 滇藁本
- 灯笼果
- 独叶一枝枪
- 长距鸟足兰
- 毒根斑鸠菊
- 凫羽
- 柳叶绣球菊
- 酥
- 蜗牛
- 黄花香薷
- 香蓼
- 南丹参
- 丁萝卜
- 苏铁根
- 木瓜
- 土良姜
- 裂叶秋海棠
- 碎米蕨
- 大鱼鳔花
- 水棉花
- 龙脷叶
- 决明子
- 南枳椇
- 大头菜子
- 鸡冠菜
- 鹅绒藤
- 川楝子
- 扶桑根
- 龙利叶
- 藤本夜关门
- 桑叶露
- 大花威灵仙
- 百舌鸟
- 海燕
- 黄寿丹
- 臭梧桐
- 腊瓣花
- 十三年花
- 枫香寄生
- 山木通根
- 浮萍
- 蓝花棘豆
- 斑竹花
- 阳雀花根
- 小九头狮子草
- 南五味子叶
- 豆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