扶桑根
《中华本草》:扶桑根
拼音注音
Fú Sānɡ Gēn
英文名
Root of Chinese Hibiscus
出处
出自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锦葵科植物朱槿Hibiscus rosa-sinensis L.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Hibiscus rosasinensis L.采收和储藏:秋末挖取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朱槿 常绿灌木,高约1-3m。小枝圆柱形,疏被星状柔毛。叶互生;叶柄长5-20mm,上面被长柔毛;托叶线形,长5-12mm,被毛;叶片阔卵形或狭卵形,长4-9cm,宽2-5cm,先端渐尖,基都圆形或楔形,边缘具粗齿或缺刻,两面除背面沿脉上有少许疏毛外均无毛。花单生于上部叶腋间,常下垂,花梗长3-7cm,疏被星状柔毛或近平滑无毛,近端有节;小苞片6-7,线形,长8-15mm,疏被星状柔毛,基部合生; 萼钟形,长约2cm,被星状柔毛,裂片5,卵形至披针形;花冠漏斗形,直径6-10cm,玫瑰红或淡红、淡黄等色,花瓣倒卵形,先端圆,外面疏被柔毛;雄蕊柱长4-8cm,平滑无毛,有缘。花期全年。
生境分布
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四川、云南等地有栽培。
化学成分
根皮含(E)-11-甲氧基-9-氧代-10-十九烯酸甲酯[methyl(E)-11-methoxy-9-oxo-10-nonadecenoate],(E)-10-甲氧基-8-氧代-9-十八烯酸甲酯[methyl(E)-10-methoxy-8-oxo-9-octadecenoate]及三种环丙烯类化合物。
性味
甘;涩;性平
归经
肝;脾;肺经
功能主治
调经;利湿;解毒。主有经不调;崩漏;白带;白浊;痈疮肿毒;尿路感染;急性结膜炎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。
各家论述
1.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:与红鸡冠花共煎治红崩。2.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治白浊,白带。3.广州空军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根皮:调经,止咳,消炎。治月经不调,支气管炎,宫颈炎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扶桑根
拼音注音
Fú Sānɡ Gēn
出处
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
来源
为锦葵科植物朱槿的根。
性味
《广西中药志》:"味涩,性平。"
功能主治
治月经不调,血崩,白浊,白带。
①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:"与红鸡冠花共煎治红崩。"
②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"治白浊,白带。"
③广州空军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"根皮:调经,止咳,消炎。治月经不调,支气管炎,宫颈炎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0.5~1两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巴戟天
- 山大颜
- 山核桃
- 凤尾铁角蕨
- 凤仙根
- 白钩藤
- 野芝麻根
- 山楂木
- 大砂仁
- 山百部
- 红花木莲
- 狗舌草根
- 多裂委陵菜
- 红鸡踢香根
- 白蜡树皮
- 羊耳朵叶
- 白丁香
- 地梅子
- 红杉
- 大叶钩藤
- 甘紫菜
- 福寿草
- 大叶钩藤根
- 红花龙胆
- 水牛角浓缩粉
- 山胡萝卜
- 白药子
- 大叶樟
- 草香附
- 猪屎豆
- 晕药
- 栗壳牛肝菌
- 羊胰
- 曼陀茄根
- 茶花
- 白叶瓜馥木
- 海白石
- 柚花
- 大母猪藤
- 百两金
- 山芝麻
- 白果叶
- 薄叶棘豆
- 白粱米
- 大桫椤
- 榧螺
- 山稔根
- 狗牙根
- 甘松
- 墨汁鬼伞
- 蒲蒻
- 大唇马先蒿
- 水牛尾
- 白花丹
- 榆白皮
- 大叶金锦香
- 花木通
- 杓儿菜
- 水苦荬果实
- 拟进里香
- 百花锦蛇
- 玉簪花
- 黄毛岩白菜
- 千里马
- 紫筒草根
- 狗脊贯众
- 凤仙
- 木通
- 东风螺壳
- 华东瘤足蕨
- 梅
- 蛇白蔹
- 樱桃
- 茄叶一枝蒿
- 凤尾参
- 野兔骨
- 慈竹茹
- 尖耳贯众
- 小赤麻根
- 两广瘤足蕨
- 大叶白花灯笼
- 桫拉木
- 梭子蟹
- 赤雹
- 红轮千里光
- 山红稗
- 木姜花
- 大叶黄杨叶
- 大一面镙
- 大羽铁角蕨
- 樱桃枝
- 凤仙透骨草
- 云雾七
- 巴豆霜
- 新裂耳蕨
- 九节风
- 山李子
- 豪猪肉
- 奶浆果
- 天文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