霸王鞭
《中华本草》:霸王鞭
拼音注音
Bà Wánɡ Biān
别名
刺金刚。
英文名
roylean Euphorbia
出处
出自《植物名实图考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大戟科植物霸王鞭的全株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Euphorbia royleana Boiss采收和储藏:随采随用。
原形态
霸王鞭 多年生肉质灌木,高达3m。有乳汁状液。茎基部近圆柱形,上部四角形或五角形;小枝有3-5条纵校,边缘波浪状。单叶互生,少而早落;叶柄长约6mm,基部有刺一对;叶片倒披针形,长10-12cm,宽2-4cm,全缘,两面无毛;肉质。杯状聚伞花序顶生或侧生,具短柄,排列成聚伞状,花黄色。蒴果近球形,径约1cm。花期春、夏。
栽培
生物学特性 喜高温干燥气候,喜半荫、耐干燥,久耐寒、忌涝。温度不宜低于8℃。根条不强,生根易而生长慢。南方高温地区露地栽培;北方低温地区盆栽,室内越冬。[br]栽培技术用 扦插繁殖。选健壮无病斑的扁茎作插穗,长约6cm左右,扦插于砂床内,深约1.5cm,扦插后砂温在24℃左右、具有一定的湿度条件下,约24d即能生根,待根长至3cm,即可移栽于盆内。[br]田间管理 北方冬季室内温度要保持在8℃以上,放在有地光处,春季室外培养,以放在半荫处为宜。露地栽培,遇雨季要排除积水。现蕾开花前可施人畜粪肥或磷钾化肥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野石隙,也有栽培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台湾、广西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化学成分
全草含蒲公英赛醇(taraxerol),2,3-二甲氧基并没食子酸(2,3-dimethoxyellagic acid),丁二酸(succinic acid),又含大戟二烯醇 (euphol)、巨大戟萜醇(ingenol)。[br]花者并没食子酸(ellagic acid),巨大戟醇二萜乙酸酯(ingenol diacetate)。[br]乳汁含四环三萜(tetracyclictriter -pene),环霸王鞭萜烯醇(cvcloroylenol),蒲公英赛醇,β-粘霉烯醇(glut-5-en-3β-ol),大戟二烯醇,又含巨大戟萜四乙酸酯(ingol-tetraacetate),巨大戟新萜醇三乙酸酯(ingol-triacetate)。
性味
苦涩;平;有毒
归经
心;脾经
功能主治
祛风解毒;杀虫止痒。主疮疡肿毒;牛皮癣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鲜品取浆汁搽涂。
注意
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:霸王鞭,全株有毒,供外用,忌内服。
复方
治大疮大毒,皮癣:霸王鞭浆汁,外搽患处。(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)
各家论述
1.《滇南本草》:主一切单腹胀水气、血肿之症,烧灰为未,用冷水送下。2.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:入祛风,消炎,解毒。洽疮毒,皮癣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霸王鞭
拼音注音
Bà Wánɡ Biān
别名
刺金刚、金刚纂
来源
大戟科霸王鞭Euphorbia royleana Boiss.,以全草(乳汁)入药。
生境分布
云南。
性味
微苦、涩,平。有毒。
功能主治
祛风消炎。治疮疡肿毒,皮癣。
用法用量
外用适量。
注意
毒性剧烈,用时宜慎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霸王鞭
拼音注音
Bà Wánɡ Biān
别名
金刚杵、冷水金丹(《滇南本草》),金刚纂(《丹房本草》),刺金刚(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)。
出处
《植物名实图考》
来源
为大戟科植物霸王鞭的茎叶或茎中白色乳汁。随时可采。
原形态
多年生肉质灌木,高达3米,有乳状液汁。茎基部近圆柱形,上部四角形或五角形;小枝有3~5条纵棱,边缘波浪状。单叶互生,少而早落,叶片倒披针形,肉质,长10~12厘米,宽2~4厘米,全缘,两面无毛;叶柄长约6毫米,基部有刺1对。杯状花序顶生或侧生,具短柄,排列成聚伞状,花黄色。蒴果近球形,径约1厘米。花期春、夏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野石隙,也有栽培。分布云南。
化学成分
茎、乳汁含蒲公英赛醇、粘霉烯醇、大戟脑、环桉烯醇等三萜成分。花含并没食子酸。全株尚含:大戟醇、2,3-二甲氧基并没食子酸、琥珀酸等。
性味
苦涩,有毒。
①《滇南本草》:"味苦,有小毒。"
②《纲目拾遗》:"大毒。"
③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:"微苦涩,平,有毒。"
功能主治
治疮毒,皮癣;水肿。
①《滇南本草》:"主一切单腹胀水气、血肿之症,烧灰为末,用冷水送下。"
②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:"祛风,消炎,解毒。治疮毒,皮癣。"
用法用量
外用:取浆汁搽涂患处。内服:煅存性研末为散。
注意
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:"霸王鞭,全株有毒,供外用,忌内服。"
复方
治大疮大毒,皮癣:霸王鞭浆汁,外搽患处。(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蚌兰花
- 银背藤
- 中华短肠蕨
- 棕板
- 藤杜仲
- 银箔
- 野菠菜
- 八仙草
- 展花乌头
- 阴(句黾)
- 鸢油
- 中华石龙尾
- 田唇乌蝇翼
- 八哥
- 长毛风毛菊
- 何首乌
- 台湾土豆蔻
- 大花卫矛
- 青荚叶茎髓
- 麒麟菜
- 紫花苣苔
- 紫苏子
- 薜瓣
- 土千年健
- 土牛党七
- 鳖胆
- 塌菜
- 青杠碗
- 掌叶半夏
- 掌叶蓼
- 朱砂莲
- 地榆
- 银叶树
- 甜茶
- 紫茎
- 新疆羌活
- 树三角枫
- 抓地龙
- 柘耳
- 田葱
- 散血飞
- 啄木鸟
- 桃儿七果
- 刺猬皮
- 蘡薁根
- 甜石榴
- 毛花洋地黄
- 龟版胶
- 朝天子
- 羊毛草根
- 兔血
- 浙樟
- 掌叶榕
- 白矾
- 柄果槲寄生
- 网脉橐吾
- 鮧鱼
- 柽柳
- 黄瓜根
- 小牛肝菌
- 挂金灯
- 罗汉松
- 莲须
- 蜀五加
- 灯蛾
- 野漆树
- 东北鼢鼠
- 东方乌毛蕨叶
- 光板猫叶草
- 罗望子叶黄檀
- 薄荷露
- 鹿蹄肉
- 波罗蜜叶
- 漆叶
- 白首乌
- 秋海棠茎叶
- 薄雪火绒草
- 螺蛳
- 秋海棠根
- 虎睛
- 秋海棠果
- 波罗蜜核中仁
- 暴马子
- 蚌兰叶
- 苘麻子
- 水蓼根
- 女金芦
- 白梅花
- 扁果
- 半夏
- 楸叶
- 斑蝥
- 篱栏网
- 蓝花棘豆
- 刺玫果
- 冰片
- 白花铁线莲
- 壁钱
- 山茶根
- 蝈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