野漆树
《中华本草》:野漆树
拼音注音
Yě Qī Shù
别名
染山红、臭毛漆树、山漆、山贼仔、漆树、痒漆树、擦子树、漆木。
出处
野漆树始载于《植物名实图考》,云:“野漆树,山中多有之。枝干俱如漆,霜后叶红如乌桕叶,俗亦谓之染山红。结黑实,亦如漆子。”并附图1帧。据所述及图示,其原植物与今野漆一致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漆树科植物野漆的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Toxicodendron succedaneum(L.)O.Kuntze[Rhus sucCedanea L.]采收和储藏:春季采收嫩叶,鲜用或晒干备用。
原形态
野漆 落叶乔木或小乔木,高达10m。小枝粗壮,无毛;顶芽大,紫褐色,外面近无毛。奇数羽状复叶互生,常集生于小枝顶端,无毛,长25-35cm,有小叶9-15,叶轴和叶柄圆柱形;叶柄长6-9cm;小叶对生或近对生,小叶柄长2-5mm,叶片长圆状椭圆形、阔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,长5-10cm,宽2-5.5cm,先端渐尖或长渐尖,基部多少偏斜,圆形或阔楔形,全缘;两面无毛,叶背常具白粉;侧脉15-22对,弧形上升,两面略突。圆锥花序长7-15cm,为叶长之半,多分枝,无毛;花小,单性异株,黄绿色,径约2mm;花梗长约2mm;花萼裂片阔卵形,先端钝,长约1mm;花瓣5,长圆形,先端钝,长约2mm,中部具不明显的羽状脉;雄蕊5,伸出,花丝线形,长约2mm,花药卵形,长约1mm;花盘5裂;子房球形,径约0.8mm,无毛,花柱1,短,柱头3裂,褐色。核果大,偏斜,径7-10mm,压扁,先端偏离中心,外果皮薄,淡黄色,无毛,中果皮厚,蜡质,白色;果核坚硬,压扁;干时有皱纹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50-2500m的林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华北、华东、中南、西南及台湾等地。
化学成分
心材含非瑟素(fisetin),黄颜木素(fustin),没食子酸(gallic acid),硫黄菊素(sulfuretin),紫铆花素(butein)和2-苯基-2,6,3',4'-四羟基香豆-3-酮(2-benzyl-2,6,3',4'-tetrahy-droxycoumaran-3-one)树蜡中含5种脂肪酸:棕榈酸(palmiticacid),硬脂酸(stearic acid),油酸(oleic acid),亚油酸(linoleicacid),花生酸(arachidic acid)。还含黄酮类成分:新野漆树双黄烷酮(neorhusflavanone)。 叶含野漆树甙(rhoifolin),没食子酸和并没食子酸(ellagicacid),鞣云实精(corilagin)。 果核与种子含并没食子酸和脂肪酸(fatty acid),还含黄酮类成分:扁柏双黄酮(hinokiflavone),贝壳杉双黄酮(amento-flavone),南方贝壳杉双黄酮(robustaflavone),穗花杉双黄酮(agathisflavone),野漆树双黄酮(rhusflavone),野漆树双黄烷酮(rhusflavanone),木蜡树双黄烷酮(succedanaflava-none)和新野漆树双黄烷酮。
药理作用
非瑟素有解痉作用,在小鼠小肠标本上,它对抗乙酰胆碱的致痉作用为罂粟碱的166%。
性味
苦;涩;平;有毒
功能主治
散瘀止血;解毒。主咳血;吐血;外伤出血;毒蛇咬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9g。外用:适量,捣烂敷。
注意
对漆过敏者慎用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野漆树
拼音注音
Yě Qī Shù
来源
漆树科漆树属植物野漆树Rhus succedanea L.以根、叶、树皮及果入药。根、树皮全年采,叶夏季采,果秋冬采。
性味
苦、涩,平。有小毒。
功能主治
平喘,解毒,散瘀消肿,止痛止血。用于哮喘,急、慢性肝炎,胃痛,跌打损伤;外用治骨折,创伤出血。
用法用量
2~3钱。外用适量,捣烂敷患处。
注意
漆树过敏者宜慎用。
备注
(1)有人接触漆树后会引起皮肤红肿,痒痛,故对漆树过敏者宜慎用。如引起过敏可用韭菜烤热擦患处,或用肥皂水或碳酸氢钠溶液洗涤,同时内服安其敏片或非那根片。误食过量引起强烈刺激,呕吐,疲倦,瞳孔散大,可大量饮水后服蛋清、面糊、活性炭,也可服苯海拉明及注射钙剂,酌情给予解痉剂等对症治疗,用时宜慎。
(2)同属植物[b]木蜡树[/b]Rhus sylvestris Sicb, et Zucc.亦作野漆树应用,功效相似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玉蝉花
- 蒲桃
- 药芹菜根
- 黄屈花
- 柏树根
- 短柄枹栎虫瘿
- 马柳根
- 菊花脑
- 杜根藤
- 环草
- 水榆果
- 大叶樱叶
- 对叶百部
- 麦瓶草
- 中华短肠蕨
- 桐木
- 獭胆
- 银背藤
- 准噶尔鸢尾
- 风箱树花
- 张公鱼
- 中间骨牌蕨
- 红芋
- 浙江过路黄
- 艾纳香根
- 卵叶贝母
- 土香榧
- 刘寄奴
- 白云瓜
- 上山龙
- 罗锅底
- 臭冷杉
- 痄腮树
- 续断
- 人中黄
- 头顶一朵花
- 野山芝麻
- 蛤仔壳
- 口蘑
- 鸡腿蘑
- 楸木皮
- 土槿皮
- 土木贼
- 贝母兰
- 白楠木
- 蜻蜓兰
- 罂粟壳
- 芦山藤
- 丁榔皮
- 白花油麻藤
- 土荆皮
- 龙珠根
- 山苏子根
- 台湾肺形草
- 如意草
- 白木耳
- 软水黄连
- 台湾厚壳树
- 金雀根
- 白粉蝶
- 白皮柯
- 毛轴铁角蕨
- 八角枫根
- 扁竹测
- 青酒缸
- 松笔头
- 地骷髅
- 心叶风毛菊
- 白茅花
- 枪刀药
- 白花丁香
- 北丝石竹
- 大九股牛
- 白独活
- 白接骨
- 芋头
- 淫羊藿
- 盐肤木
- 羽萼
- 药老
- 牙痈草
- 玉簪叶
- 硬枝黑锁梅
- 羊吊钟
- 羊屎果树皮
- 羊胎
- 胭木
- 盐肤木皮
- 玉屑
- 玉蜀黍苞片
- 羊七莲
- 刺果藤仲
- 羊脬
- 玉柏
- 柠条子
- 盐胆水
- 羊不食
- 莠狗尾草
- 羊红膻
- 洋蓍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