玉柏
《中华本草》《中药大辞典》:玉柏
拼音注音
Yù Bǎi
别名
玉遂、千年柏、万年松、铬尾舒筋草、伸筋草、舒筋草
英文名
Tree Clubmoss, Herb of Tree Clubmoss, all-grass of Tree clubmoss
出处
出自1.《名医别录》:玉柏,生石上,如松,高五、六寸,紫花,用茎叶。2.《纲目》:玉柏,即石松之小者也,人皆采置盆中养,数年不死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石松科植物玉柏石松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Lycopodium obscurum L.采收和储藏:夏秋季采收,晒干。
原形态
玉柏,多年生草本。地下茎细弱,蔓生。地上茎直立,高20-40cm,上部分枝繁密,多回扇状分叉,小枝的叶通常6列,钻状披针形,先端锐尖,全缘,长2-4mm,革质。孢子囊穗圆柱形,长5-8cm,单生于末回分枝的顶端,黄褐色;孢子叶阔卵圆形,先端锐尖,具短柄,边缘略具不规则粗齿;孢子囊圆肾形,淡黄褐色,生于孢子叶腋;孢子四面体球形。在四川、浙江、江西等地与同属植物石松Lycopodium clavatum L.的全草均称伸筋草,并同等使用。参见“伸筋草”条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000-3000m的山坡草地、灌木林或竹丛边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及吉林、辽宁、湖北等地。
化学成分
玉柏石松含生物碱:α-玉柏碱(α-obscurine),β-玉柏碱,玉柏宁碱(obscurinine),石松碱(lycopidine),石松定碱(lycodine),棒石松宁碱(clavolonine),二氢石松碱(dihydrolycopodine),O-乙酰基二氢石松碱(O-acetyldihydrolycopodine),扇石松碱(flabelliformine)即棒石松碱(clavatine),β-洛叶碱(β-lofoline),石松叶碱(lycofoline),去-N-甲基-α-玉柏碱(des-N-methyl-α-obscurine),去-N-甲基-β-玉柏碱(des-N-methyl-β-obscurine),尖叶石松醇碱(acrifolinol),羟丙基石松定碱(hydroxypropyllycodine),石松诺亭醇碱(lyconnotinol),玉柏石松醇碱(lobscurinol),表玉柏石松醇碱(epilobscruinol)及乙酰玉柏石松醇碱(acetyllobscruinol)等,并认为Hu TM等所得玉柏宁碱是分离过程中产生的人工矫作物,并非本植物原有成分;萜类化合物:α-芒柄花醇(α-onocerin),21-表千层塔烯二醇(21-episerratenediol),千层塔烯二醇(serratenediol),26-去甲-8-氧代-α-芒柄花醇(26-nor-8-oxo-α-onocerin),26,27-双去甲-8,14-二氧代-α-芒柄花醇(26,27-bisnor-8,14-dioxo-α-onocerin)等;甾体类化合物:3β,7α-二羟-豆甾-5-烯(ikshusterol),3β,7β-二羟-豆甾-5-烯(epiikshusterol),3β,6β-二羟-豆甾-4-烯(3β,6β-dihydroxystigmast-4-ene),3β,5α,6β-三羟豆甾烷(3β,5α,6β-trihydroxystigmastane)。此外,还含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,豆甾醇(stigmasterol),菜油甾醇(campesterol)及它们的葡萄糖甙;蒽醌类化合物:大黄素甲醚(physcion),大黄素(emodin),大黄素甲醚-8-D-葡萄糖甙(physcion-8-D-glucoside)及大黄素-8-D-葡萄糖甙(emodin-8-D-glucoside)。
性味
酸;温;无毒
归经
肺;肾经
功能主治
祛风除湿;舒筋通络;活血化瘀。主风湿痹痛;腰腿痛;肢体麻木;跌打扭伤;小儿麻痹症后遗症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15g;或浸酒。
各家论述
1.《别录》:益气,止渴。2.《本草拾遗》:取根茎浸酒,去风血,除风瘙,宜老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《中药大辞典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玉柏
拼音注音
Yù Bǎi
别名
伸筋草[甘肃]
来源
蕨类石松科玉柏Lycopodium obscurum L.,以全草入药。
生境分布
东北、甘肃和长江中上游。
性味
辛,微温。
功能主治
祛风通络。主治风湿疼痛,肢体麻木,跌打扭伤及鸡爪风等症。
用法用量
5钱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玉柏
拼音注音
Yù Bǎi
别名
玉遂(《别录》),千年柏、万年松(《纲目》)。
出处
《别录》
来源
为石松科植物玉柏的全草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。地下茎细弱,蔓生。地上茎直立,高20~40厘米,上部分枝繁密,多回扇状分叉,小枝的叶通常6列,钻状披针形,先端锐尖,全缘,长2~4毫米,革质。抱子囊穗圆柱形,长5~8厘米,单生于末回分枝的顶端,黄褐色;孢子叶阔卵圆形,先端锐尖,具短柄,边缘略具不规则粗齿;孢子囊圆肾形,淡黄褐色,生于孢子叶腋;孢子四面体球形。
生境分布
生于林下山坡。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。
性味
《别录》:"酸,温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①《别录》:"益气,止渴。"
②《本草拾遗》:"取根茎浸酒,去风血,除风瘙,宜老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2~5钱;或浸酒。
备注
本品在四川、浙江、江西等地与同属植物石松的全草均称伸筋草,并同等使用。参见"伸筋草"条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牙痈草
- 小距紫堇
- 丁榔皮
- 刮筋板
- 上山龙
- 续断
- 心叶风毛菊
- 中间骨牌蕨
- 岩豆
- 春尖油
- 岩梭花
- 岩谷伞
- 云支花
- 夜合花
- 草地早熟禾
- 虫牙药
- 一味药
- 葱叶
- 圆瓣冷水花
- 岩七
- 岩菖蒲
- 一朵云叶
- 叶天天花
- 樗鸡
- 宜昌荚蒾叶
- 岩松鼠骨
- 苍条鱼鳖
- 一枝黄花
- 岩冬菜
- 岩胡椒
- 亚麻子
- 厓花子
- 岩椒
- 云南五叶参
- 一叶萩
- 茨菇草
- 一枝旗
- 草果药
- 亚乎奴
- 春花胡枝子
- 原羚角
- 圆叶乌头
- 草泽泻
- 云牛膝
- 优若藜
- 原蚕蛾
- 叶上珠
- 楮茎
- 圆叶野扁豆
- 砗磲肉
- 岩椒草
- 岩蜈蚣
- 苍山橐吾
- 茶条槭
- 一颗针
- 叶上珠根
- 圆叶锦葵
- 橙子
- 穿心草
- 樗叶
- 岩莴苣
- 云南地黄连
- 云南重楼
- 云香草
- 叶下珠
- 圆叶碱毛茛
- 宜昌荚蒾
- 岩景天
- 苍耳花
- 楮叶
- 圆叶南蛇藤茎
- 圆果冷清草
- 岩节连
- 一味药根
- 草鞋青
- 葱花
- 叶上花
- 岩丸子
- 岩扫把
- 臭菘种子
- 元宝槭
- 叶上果根
- 咬人狗
- 亚黑管菌
- 葱汁
- 兖州卷柏
- 岩白菜素
- 草灵脂
- 川明参
- 余甘子
- 豺皮
- 岩枇杷
- 翅茎蜂斗草
- 草原老鹳草
- 草血竭
- 圆叶南蛇藤根
- 残槁蔃
- 楮头红
- 圆叶千金藤
- 岩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