川明参
《中华本草》:川明参
拼音注音
Chuān Mínɡ Shēn
别名
明参、明沙参、土明参、沙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伞形科植物川明参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huanmingshen uioloaceum Sheh et Shan采收和储藏:移栽后于翌年4月上旬,挖取根部,抖去泥沙,剪去残留叶柄,用竹刀刮去粗皮,置沸水中煮烫透心,经浸漂冷却,熏硫后,用细绳或竹蔑将根穿成串,晾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30-150cm。根颈细长;根圆柱形,长7-30cm,径0.6-1.5cm,顶部有横环纹,表面平坦,黄白色至黄棕色,断面白色,味甜。茎圆柱形,径2.5-5mm,多分枝,有纵细条纹,基部带紫红色。基生叶多数,莲座状;叶柄长6-18cm,基部有宽叶鞘,抱茎;叶片轮廓三角状卵形,三出式二至三回羽状分裂,一回裂片3-4对,二回羽片1-2对,末回裂片卵形或长卵形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或圆形,不规则的2-3裂或锯齿状分裂,长2-3cm,宽0.6-2cm,光滑无毛;茎上部叶很少,具长柄。复伞形花序顶生或侧生,直径3-10cm;总苞片0-2,线形;伞辐4-8,长0.5-8cm;小总苞片0-3,线形;花瓣长椭圆形,暗紫红色、浅紫色或白色;萼齿狭长三角形或线形;花柱向下弯曲。分生果长卵形,长5-7mm,宽2-4mm,暗褐色,背棱和中棱线形突起,侧棱稍宽并增厚;棱槽内有油管2-3,合生面4-6,胚乳腹面平直。花期4-5月,果期5-6月。
栽培
生物学特性 喜凉爽、湿润气候、较能耐寒,不耐高温。宜在土层深厚、疏松肥沃、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或壤土栽种,切忌在粘重、汗湿和含砾石多的土壤栽培。[br]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,育苗移栽。撒播或条播,8月将拌砂的种子撒入畦面,薄盖细土和稻秆。条播行距23-27cm,其他要求同撒播。次年8月移栽,按行株距27cm×(5-7)cm开沟,直放种根1株,覆盖土杂肥和火灰,再覆土超过根头3cm,并盖草或稻秆。[br]田间管理 分别在两片真叶期,12月至翌年1月、2-3月追肥,并结合除草。移栽后中耕除草2次,苗高6-10cm,即2月上旬,除留种外,应及时摘去花苔,以促进根部生长。[br]病虫害防治 根腐病,晚春多雨及所温较高时发生,病穴用石灰粉消毒,发病初期,可用50%托布津800-1000倍液浇注。菌核病,发病初期可撒1:2混合的草木灰、熟石灰,或用50%多菌灵500-1000倍液浇灌。黄凤蝶,幼虫咬食叶片,幼龄期喷敌百虫800倍液或Bt300倍液毒杀,或人工捕杀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坡草丛中或沟边,多为栽培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四川、湖北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根呈圆柱形,长7-20cm,直径0.5-1.2cm,多不分枝。表面淡黄棕色或灰棕色。质稍硬,断面粉性,形成层环明显,并可见淡黄色小油点。气微味淡。
性味
味甘;微苦;性凉
归经
归肺;胃;肝经
功能主治
养阴清肺;健脾肋运。主热病伤阴;肺燥咳嗽;脾虚食少;病后体弱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15g。
注意
风寒咳嗽者慎服。 《四川中药志》1960年版:“外感咳嗽无汗者忌用。”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打破碗花花
- 荷莲豆菜
- 水稻清乳汁
- 樱草根
- 剑叶紫金牛
- 荷花
- 鳝鱼骨
- 牛舌草
- 野葡萄根
- 金橘露
- 狸骨
- 南天竹叶
- 黑老虎
- 吐烟花
- 匐地龙
- 虫莲
- 野丁香
- 豆黄
- 小朴松实
- 大尾摇
- 金线鱼
- 黑萼棘豆
- 野梨枝叶
- 鹰骨
- 小石仙桃
- 对叶榕
- 马蔺
- 鸡蛋壳
- 桑白皮
- 薄荷露
- 叶子花
- 葡萄根
- 八月炸
- 大叶藜
- 盘羊睾丸
- 飞扬草
- 香排草
- 三角泡
- 藏羚角
- 松花粉
- 檫树
- 尖连蕊茶根
- 棉籽
- 鸭儿芹根
- 小叶金鸡尾巴草
- 夜交藤
- 紫贝
- 白菖
- 黍根
- 鳕鱼鳔
- 绵毛马兜铃
- 百灵草
- 钓杆柴
- 跌打老
- 大细辛
- 广藿香
- 茜草根
- 直杆蓝桉叶
- 益智
- 白常山
- 象牙草
- 绣球防风
- 叶象花
- 石串莲
- 红背叶
- 鹈鹕油
- 向日葵子
- 九节风
- 肥猪苗
- 八仙花
- 松下兰
- 红楤木
- 云南油杉
- 雅丽千金藤
- 全毛悬钩子
- 硬骨凌霄
- 地涩涩
- 秀丽野海棠
- 麝香
- 白果叶
- 盘龙参
- 刺瓜
- 岩酸
- 松树梢
- 下草
- 翠羽草
- 高山黄华根
- 月见草油
- 花拐藤根
- 黑沙蒿根
- 黑面叶
- 毛风藤
- 向日葵根
- 水罗伞
- 海州常山
- 青叶丹
- 楹树
- 婆婆纳
- 僵蛹
- 鼋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