鹰骨
《中华本草》:鹰骨
拼音注音
Yīnɡ Gǔ
别名
鹞婆骨
英文名
Goshawk bone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鹰科动物苍鹰的骨胳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ccipiter gentilis (Linnaeus)
原形态
苍鹰,大型鸟类,体长约50cm。嘴黑色,基部带暗蓝色,蜡膜黄绿色。虹膜金黄色。前额以至后颈为石板灰色。羽基白色;眼上方有白色眉纹,羽轴黑色,耳羽黑色;上体为石板灰色;肩羽和尾上覆羽有白色横斑;其余杂有灰白、黑褐色斑块或横斑。下体灰白。喉有黑褐色细纹,胸、腹、两胁与覆腿羽均杂有黑褐色横斑。羽轴均为黑褐色。脚绿黄,爪锐利,黑色。
栽培
野生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栖息于山林间。飞行迅速,善能捕取野兔、野鼠等小动物为食。资源分布:繁殖在我国东北北部;河北、湖北、广东、广西、云南等处为旅鸟和冬候鸟。
化学成分
骨含大量胶原(bone collagen),钙,磷,脂类(lipid)等。
性味
味辛;咸;性温
归经
肝;肾经
功能主治
祛风湿;续筋骨。主筋骨疼痛;损伤骨折
用法用量
内服:焙脆研末,5-10g;或浸酒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鹰骨
拼音注音
Yīnɡ Gǔ
别名
鹞婆骨(《陆川本草》)。
出处
《纲目》
来源
为鹰科动物苍鹰的骨胳。
原形态
苍鹰(魏澹《文集》),又名:黄鹰(魏澹《文集》),鷞鸠(《尔雅翼》),角鹰(《纲目》),鹞鹰。
体长约50厘米。嘴黑,基部带暗蓝色,蜡膜黄绿色。虹膜金黄色。前额以至后颈为暗石板灰色。羽基白色;眼上方有白色眉纹,羽轴黑色;耳羽黑;肩、背、腰及尾上覆羽均石板灰色,肩羽和尾上驳羽有白色横斑;飞羽暗灰褐色,并有黑褐色的横斑;内翈杂有灰白色的块斑;尾羽灰褐,具宽阔的黑褐色横斑,端缘灰白。下体灰白,喉有黑褐色细纹,胸、腹、两胁与覆腿羽均杂以黑褐色横斑,羽轴均为黑褐色;肛周及尾下覆羽白色,有稀少褐色横斑。脚绿黄,爪锐利,黑色。
栖于山林间。飞行迅速,善能捕取野兔、野鼠、鹑类和野鸭等为食。
本动物的头(鹰头)、眼睛(鹰眼睛)、嘴和脚爪(鹰嘴爪)亦供药用,各详专条。
生境分布
繁殖在我国东北北部;河北、湖北、广东、广西、云南等处为旅鸟和冬候鸟。
性味
①《医林纂要》;"辛咸,温。"
②《陆川本草》:"咸,微温。"
功能主治
续筋骨,祛风湿。治损伤骨折,筋骨疼痛。
①《纲目》:"伤损,接骨。"
②《医林纂要》;"壮筋骨,益气力,除痹祛风,明目,去积,消鸡骨鲠。"
③《陆川本草》:"续筋骨,祛风湿。治损伤,接骨,风湿骨痛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酥炙烧存性,2~3钱酒调服;或浸酒饮。
复方
治伤损,接骨:鹰骨烧灰,每服二钱,酒服,随病上、下,食前、食后服。(《纲目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峨眉石凤丹
- 大蒜
- 小接骨丹
- 一枝黄花
- 苦参
- 香木菌桂
- 矮茎冷水花
- 亮叶桦皮
- 狗牙根
- 麋骨
- 翡翠
- 驱风通
- 拳参
- 旱芹
- 阳桃
- 百灵草
- 麋角
- 豌豆
- 紫竹根
- 葫芦七
- 鲩鱼
- 鳝鱼
- 麻鱼骨
- 石鳖
- 虎睛
- 西瓜黑霜
- 檰芽
- 蘽根
- 麻楝
- 牛至
- 柳叶
- 小杉藻
- 破布叶
- 蛇莓
- 牛肝
- 麝肉
- 广石豆兰
- 牛齿
- 鲇鱼
- 毛茄
- 猴枣
- 婆婆纳
- 红管药
- 竹蠹虫蛀末
- 鹅腿骨
- 海决明
- 红花寄生
- 水榆
- 蟛蜞
- 黄花倒水莲
- 水苋菜
- 蜡瓣花根
- 枇杷芋
- 千针万线草
- 野京豆
- 泉水
- 花姬蛙
- 软蒺藜
- 茄花
- 鼠李皮
- 黍茎
- 紫金皮
- 山柳
- 五角枫根
- 水冬瓜
- 马雹儿
- 牛藤
- 破牛膝
- 飘带草
- 木姜子
- 实葫芦
- 假蒟叶
- 长管假茉莉
- 景天三七根
- 花叶子
- 马蔺子
- 明胶
- 虎皮草
- 多花八角莲
- 麻雀脑
- 马刀
- 桉油
- 华南铁角蕨
- 红鸡踢香根
- 马耳草
- 蛇附子
- 落地小金钱
- 大苞叶千斤拔
- 蒲黄
- 地梅子
- 鹅掌金星草
- 石碱
- 白鹤灵芝
- 千屈草
- 枳椇木皮
- 大三叶升麻
- 三棱
- 畲山羊奶子
- 牛扁
- 鸭脚木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