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耳草
《中华本草》:马耳草
拼音注音
Mǎ ěr Cǎo
别名
竹菜、竹仔菜、竹竹菜、竹叶菜、火柴头、千日晒、大号日头舅、大叶兰花竹仔草、粉节草、大叶兰花草、竹节花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鸭跖草科植物饭包草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ommelina hengalensis L.[Commelinacavaleriei Levi.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饭包草 多年生草本。地下根茎横生,茎上部直立,基部匍匐,多少被毛。叶互生,有柄;叶片椭圆状卵形或卵形,长3-6.5cm,宽1.5-3.5cm,先端钝或急尖,基部圆形或渐狭而成阔柄状,全缘,边缘有毛,两面被短柔毛或疏长毛或近无毛;叶鞘近膜质,有数条脉纹;苍片漏斗状,长约1.2cm,宽约1.6cm,与上部叶对生或1-3个聚生,无柄或具极短柄。聚伞花序数朵,几不伸出苞片,花梗短;萼片3,膜质,其中2片基部常合生;花蓝色,花瓣3,直径约8mm;雄蕊6,能育雄蕊3,花丝丝状,无毛;子房长圆形,具棱,长约1.5mm,花柱线形。蒴果椭圆形,膜质,长约5mm。种子5颗,肾形,黑褐色,表面有窝孔及皱纹。花期6-7月,果期11-12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田边、沟内或林下阴湿处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河北、陕西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化学成分
全草含正二十八醇(octacosanol),正三十醇(triacontanol),正三十一醇(dotriacontanol),见甾醇(stigma-sterol)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,菜油甾醇(campesterol)以及苄基腺嘌呤(benzyladenine),并含飞燕草素-3-对-香豆酸葡萄糖甙(delphinidin-3-P-coumaric acid-glucoside)。 叶、花中含花色甙(anthocyanins),主要是矢车菊素3,3′,7′-三葡萄糖甙(cyanidin-3,3′,7′-triglucoside)、飞燕草素三葡萄糖甙(delphinidin triglucoside)及对-香豆酰基飞燕草素-3,5-二葡萄糖甙(P-coumaroyl-delphinidin-3,5-diglucoside)等。
性味
苦;寒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利水消肿。主热病发热;烦渴;咽喉肿痛;热痢;热淋;痔疮;疔疮痈肿;蛇虫咬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,鲜品30-60g。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;或煎水洗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痰药
- 腐巴
- 罗望子叶黄檀
- 菖蒲叶
- 野油麻
- 鹅毛
- 藁本
- 小杉藻
- 高粱乌米
- 猕猴桃枝叶
- 宽卵叶山蚂蝗
- 枫香树皮
- 紫金莲
- 地磨薯
- 狗脑
- 杂蘑
- 鬼目
- 牿岭勾儿茶
- 米碎木皮
- 假荆芥
- 辣根菜
- 蜀葵花
- 桃根
- 金腰带
- 剑皮树菌
- 福建柏
- 桄榔面
- 酸果藤
- 浙贝母
- 高粱泡
- 钩栲
- 阔叶赤车使者
- 金银花子
- 蜂乳
- 蒙古扁桃
- 药芹菜根
- 绵羊角
- 隆萼当归根
- 谷蓼
- 红树皮
- 虾蟆肝
- 贵州追风散
- 虎筋
- 槭叶止血草
- 枸骨根
- 肿柄菊叶
- 澄茄子
- 羚羊肉
- 夜明砂
- 鹅观草
- 火赤链蛇
- 金背枇杷叶
- 黄牛茶
- 钻秆虫
- 僵蚕
- 细叶卷柏
- 海莲果
- 鸭胆子
- 马桂花
- 向日葵茎髓
- 蟅虫
- 鸬鹚(鸬鹚)
- 短蕊万寿竹
- 破碗掌脚树
- 球穗花千斤拔
- 柔毛水杨梅
- 黄囊杓兰
- 尖叶铁扫帚
- 单叶铁线莲
- 黄花地桃花
- 龙头节肢蕨
- 白马鬃铃花
- 多裂委陵菜
- 滇常山花
- 金钱参
- 珍珠风子
- 长尾复叶耳蕨
- 跌打老
- 细锥香茶菜
- 龙船花茎叶
- 黄花夹竹桃
- 亮叶冬青根
- 关东丁香
- 香港四照花
- 高山唐松草
- 佛葵
- 獾骨
- 白鱼
- 河豚
- 大管
- 狗血
- 龟肉
- 桔梗
- 棘针
- 茄根
- 锥栗
- 南苜蓿
- 青兰
- 水禾麻
- 鞑新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