鬼目
《中华本草》:鬼目
拼音注音
Guǐ Mù
别名
来甘、白草子、排风子、毛藤果
英文名
Fruit of Bittersweet
出处
出自《名医别录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茄科植物白英的果实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olanum lyratum Thunb.采收和储藏:冬季果实成熟时采收。
原形态
多年生蔓生草本,高达5m。基部木质化,上部草质,茎、叶和叶柄密被具节的长柔毛。叶互生;叶柄长1-3cm;叶片多戟形或琴形,长3-8cm,宽1.5-4cm,先端渐尖,基部心形,上部全缘或波状,下部常有1-2对耳状或戟状裂片,少数为全缘,中脉明显。聚伞花序顶生或腋外侧生;花萼5浅裂,宿存;花冠蓝紫色或白色,5深裂,裂片自基部向下反折;雄蕊5,花丝极短,花药顶孔开裂;雌蕊1,花柱细长,柱头小,头状,子房卵形,2室。浆果球形,径约1cm,熟时红色。种子近盘状,扁平。花期7-9月,果期10-11月。
性味
味酸;性平
功能主治
明目;止痛。主眼花目赤;迎风流泪;翳障;牙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g;或研末服。外用:适量,研末涂。
复方
①治风热上攻,目赤头旋,眼花面肿:排风子(焙)、甘草(炙)、菊花(焙)各一两。为末。每服二钱,卧时温水下。(《圣济总录》)②治牙虫:鬼目研成细粉,放在烧红的瓦片上,再滴酒少许,趁热以酒漏斗罩着熏牙患处。 (《四川中药志》)
各家论述
1.《别录》:明目。2.《四川中药志》:治虫牙。3.《重庆草药》:治眼雾,见风流泪,白雾遮瞳及痘风眼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鬼目
拼音注音
Guǐ Mù
别名
来甘(《别录》),白草子(陶弘景),排风子(《纲目》),毛藤果(《百草镜》)。
出处
《别录》
来源
为茄科植物白英的果实。
原形态
植物形态详"白毛藤"条。
性味
《别录》:"酸,平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治目赤,牙痛。
①《别录》:"明目。"
②《四川中药志》:"治虫牙。"
③《重庆草药》:"治眼雾,见风流泪,白雾遮瞳及痘风眼。"
复方
①治风热上攻,目赤头旋,眼花面肿:排风子(焙)、甘草(炙)、菊花(焙)各一两。为末。每服二钱,卧时温水下。(《圣济总录》)
②治牙虫:鬼目研成细粉,放在烧红的瓦片上,再滴酒少许,趁热以酒漏斗罩着熏牙患处。(《四川中药志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搬倒甑
- 八角枫
- 美商陆
- 西南石梓
- 华山矾
- 磨盘草子
- 寒水石
- 西瓜子仁
- 豆腐浆
- 猫脚印
- 巴掌草
- 冰草根
- 血水草
- 猫胡子花
- 西南菝葜
- 咳喘木
- 吴茱萸根
- 西洋参
- 扁担杆
- 扁蒲扇
- 蓝布正
- 八角莲
- 蓝锭果
- 厚皮香
- 北沙参
- 灰锤
- 猫人参
- 螺旋藻
- 华南紫萁
- 抱树莲
- 蓝锡莎菊
- 牦牛角
- 落地荷花
- 五色梅花
- 尾叶越橘
- 满树星
- 弯管花
- 西瓜根叶
- 五爪风
- 微毛柃
- 五香草
- 伴蛇莲
- 五色梅根
- 蓝桉根皮
- 蓝胡麻草
- 扁竹根
- 猫爪草
- 猕猴梨根
- 扁竹兰
- 猫眼睛
- 扁担蒿
- 栝楼皮
- 北风草
- 蓝花参
- 扁豆花
- 猫头鹰
- 虾子花叶
- 白暨豚
- 牡荆沥
- 厚叶子树
- 五色梅叶
- 珍珠草
- 扁藤叶
- 竹卷心
- 蟹爪兰
- 血当归
- 厚皮树皮
- 合血香
- 竹林标
- 珍珠菜
- 竹鼠子牙
- 五叶木通
- 回回蒜
- 报春花
- 半边菜
- 皂角菌
- 何首乌叶
- 珠儿参叶
- 知风草
- 合掌草
- 粘人花
- 直立百部
- 喉咙草
- 竹林消
- 变叶榕
- 粘人草
- 珍珠伞
- 竹节蓼
- 委陵菜
- 竹叶马豆
- 蓝花葱
- 窄叶大戟
- 变豆菜
- 珍珠梅
- 扁轴木
- 落霜红根
- 皱叶南蛇藤
- 粘山药
- 厚叶旋蒴苣苔
- 莲状绢毛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