滇常山花
《中华本草》:滇常山花
拼音注音
Diān Chánɡ Shān Huā
别名
乌药花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马鞭草科植物滇常山的花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lerodendrum yunnanense Hu ex Hand.-Mazz.采收和储藏:4-7月开花时采收,晾干。
原形态
滇常山,藻森,高1-3m。植株具臭味,幼枝、花序、叶及叶柄均密被黄褐色绒气,老枝毛渐脱落,有皮孔。单叶对生;叶柄1-6cm;叶片纸质,宽卵形、卵形或心形,长4-14cm,宽3-10cm,先端渐尖,基部宽楔形或心形,边缘具有不规则锯齿或波状齿,表面被糙毛,背面密生淡黄色或黄褐色短柔毛;侧脉4-5对,基部脉腋具数个盘状腺体。伞房状聚伞花序密集,顶生;苞片卵状椭圆形或披针形,长2-3.5cm,早落;小苞片线形,长1-2.2cm;花萼钟状,红色,长6-9mm,被茸毛及少数腺体,萼5裂,裂片三角形;花冠白色至浅红色,花冠管短,多藏于花萼内,裂片5深裂,长圆形至卵圆形,长4-7mm;雄蕊4,与花柱均伸出花冠外。核果近球形,熟时蓝黑色,径约7mm,其大部分被增大的红色宿存萼所包。花期4-7月,果期7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900-3000m的山坡疏林下、山谷沟边灌丛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聚伞花序密集成头状或伞房状,花干瘪,皱缩,花暮钟形,长6-9mm,下部淡黄绿色,上部黄红色,或紫红色,外部密生短柔毛,先端5裂,裂片卵状三角形;花冠粉红色或黄白色,管部短,通常不超过花粤,裂片5,外面疏生柔毛;雄蕊4,雌蕊1,柱头2裂,两者均伸出花冠外。气特异,味微苦。
性味
味苦;性温
功能主治
止血;止带。主崩漏;带下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15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红景天
- 管南香
- 黄花香茶菜
- 蚕豆茎
- 滇丹参
- 乌榄叶
- 荠菜子
- 笔罗子
- 黄皮根
- 水苏
- 小谷精草
- 剑叶耳草
- 紫弹树枝
- 苍山橐吾
- 鹊豆
- 天青地红
- 鹿头肉
- 茨菇草
- 乌豆根
- 粗叶木叶
- 奴柘刺
- 兔耳风
- 砂仁花
- 石蛇
- 赤地榆
- 木兰寄生
- 黄山鳞毛蕨
- 金钩如意草
- 逆阿落
- 秤砣梨根
- 厚皮香花
- 犀牛皮
- 八角枫
- 山肉桂
- 曲花紫堇
- 马蹄金
- 芸香
- 广东金钱草
- 桃儿七果
- 篱栏网
- 臭冷杉
- 啄木鸟
- 大薸
- 田葱
- 三角泡
- 刺沙蓬
- 红木耳
- 猪肚木
- 伸筋草
- 香排草
- 乌藨连
- 茯苓皮
- 小过江龙
- 八角枫叶
- 茶子饼
- 竹叶蕉
- 凉薯
- 野大豆藤
- 薄荷脑
- 龙须眼子菜
- 蜈蚣萍
- 邪蒿
- 楮皮间白汁
- 苍耳根
- 茅膏菜
- 刺黄芩
- 粗叶耳草
- 云南小草蔻
- 维特他
- 野葱
- 莲须
- 红芪
- 灯笼果
- 蚕砂
- 显子草
- 白兰花
- 喜树果
- 火头根
- 贝母兰
- 细叶防风
- 野靛青
- 露水草
- 小雪人参
- 碧桃干
- 田麻
- 栲栗叶
- 土千年健叶
- 裂叶秋海棠
- 野菱根
- 骨螺
- 金兰
- 褐云玛瑙螺
- 阿育魏实
- 花红叶
- 白残花
- 蚶
- 水半夏
- 肋柱花
- 榛蘑
- 狼杷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