锥栗
《*辞典》:锥栗
拼音注音
Zhuī Lì
别名
栲栗(《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》)。
出处
《广西药植名录》
来源
为壳斗科植物桂林拷的种子。夏、秋采集,晒干。
原形态
桂林栲,又名:山锥、锥子树、勒翠。
常绿乔木,高可达20米。树皮暗灰色,老时不规则开裂;小枝有椭圆形成孔。叶革质;长圆状披针形,长7~12厘米,宽2.5~4厘米,先端渐尖,基部常圆形,稍斜,上半部边缘有疏而利的锯齿,侧脉约10对;叶柄长1~2厘米。花细小,单性,同株;雄花绿白色,排成直立、分枝的穗状花序簇生于小枝顶部;雌花每朵藏于一总苞内,排成一短的穗状花序;总苞径约2.5厘米,外面密生鹿角状锐刺,成熟时开裂,内有坚果一个。坚果近卵形,长约12毫米,黄褐色。花期夏季。
本植物的果壳(锥栗果壳)亦供药用,另详专条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坡及山谷,常与他树混生。除云南及四川西部外,广布长江以南各地。
性味
《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》:"甘,平。"
功能主治
①《广西药植名录》:"滋补,健胃。"
②《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》:"健胃,补肾。治肾虚,痿弱,消瘦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炒食;或与瘦猪肉同煮吃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锥栗
拼音注音
Zhuī Lì
别名
栲栗、山椎、锥子树、勒翠、桂林栲、米锥栗
来源
壳斗科锥栗Castanopsis chinensis Hance,以壳斗、叶和种子入药。
生境分布
南部及西南部各省区(云南除外)。
性味
种子:甘,平。
壳斗及叶:苦、涩,平。
功能主治
健胃补肾,除湿热。
种子:治肾虚,痿弱,消瘦。
壳斗及叶:治湿热,腹泻。
用法用量
壳斗及叶每用干品0.5~1两,水煎服。
种子炒食或与猪瘦肉同煮吃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买麻藤
- 龙舌箭
- 桃枝
- 女金丹
- 穗花杉种子
- 蛇头细辛
- 白鹇
- 白苞筋骨草
- 大茶药根
- 白饭豆
- 百蕊草根
- 猴头菌
- 夜交藤
- 麒麟吐珠
- 百里香
- 大独脚金
- 舒戛千里光
- 黑大豆花
- 坠桃草
- 中南星
- 火炭母草根
- 铜脚威灵仙
- 过腰蛇
- 大叶紫薇
- 羊角参
- 瓜蒌子
- 竹节香附
- 墓头回
- 风化硝
- 穇穗莎草
- 蜘蛛
- 人参娃儿藤
- 洋芋
- 猪髓
- 珍珠绣球
- 石上瓜子菜
- 柘树果实
- 土荆芥
- 草豆蔻
- 丁茄
- 野荔枝
- 黄杨根
- 维氏假瘤蕨
- 葛菌
- 芙蓉花
- 红梗草
- 渐尖毛蕨
- 紫茉莉根
- 干贝
- 过墙风
- 大麻药
- 煨姜
- 野香橼花
- 大草乌
- 小三棵针
- 喜马拉雅紫茉莉
- 剪秋罗
- 草木灰
- 海蝰
- 丽江山慈菇
- 米饭花
- 满江红根
- 和他草
- 华山矾根
- 牧马豆
- 猕猴梨叶
- 美商陆叶
- 猕猴骨
- 米伞花
- 米来瓜
- 美洲凌霄
- 美人蕉花
- 米油
- 礞石
- 美穗草
- 玫瑰花
- 美丽胡枝子
- 牡狗阴茎
- 猫腿姑
- 绵毛娃儿藤
- 美丽桐
- 猫耳朵草
- 猫毛草
- 牦牛角
- 美花风毛菊
- 牡荆叶
- 绵羊角
- 猫儿黄金菊
- 牡蒿
- 磨盘草
- 美汉草
- 米面蓊叶
- 磨盘根
- 牡丹三七
- 牡荆茎
- 猫眼草
- 牡荆油
- 牡蛎
- 绵马贯众
- 牡丹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