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梗草
《中华本草》:红梗草
拼音注音
Hónɡ Gěnɡ Cǎo
别名
泽兰、红秆草、红升麻、黄力花、接骨草、大泽兰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异叶泽兰的全草.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Eupatoriumheterophyllum DC. [E. wallichii DC. Var. heterophyllum (DC.) Didls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异叶泽兰 多年生草本,高1-2m。茎直立,圆柱形,被长毛,上部有散生的细红色斑纹,基部淡褐色或紫色。叶对生,有时上部叶互生;叶片3全裂,少有浅裂或半裂,但花序下的叶不裂,裂片长椭圆形、椭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,两面被柔毛及腺点,但上面的毛少而稀呈绿色,下面灰白色毛密而呈淡白色,边缘有粗锯齿,具短柄;中裂片较大,长4-9cm,宽1.5-3.5cm,侧生裂片较短上,叶柄较短,长约1cm;花序下的叶更小,不裂,卵形或披针形,无柄或有短柄。头状花序在茎顶或分枝顶端排成伞房或复伞房花序;总苞片先端圆钝。瘦果有腺点;冠毛与花冠等长。花期7-9月,果期9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坡地灌木林缘或林下,以及山坡草丛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四川、贵州、云南及西藏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茎圆柱形,直径2-7mm,下部木千周,灰棕色,上部嫩茎灰淡绿色,被白色短毛;质脆,易断。叶多皱缩破碎,完整展平后呈椭圆形或披针形,边缘有圆锯齿,暗绿色或灰绿色,两面有黄色腺点有短白毛。微臭,味稍苦。[br]显微鉴别 叶表面观:上表皮细胞类多角形,垂周壁较平直;腺毛较多,头状由4个细胞组在,直径40-44μm;非腺毛有2种,一种由3-7人细胞组成,长132-260μm基部直径32-40μm;另一种由2-4人细胞组成,中间1或2个细胞常呈缢缩状,长100-140μm,基部直径14-16μm,常有淡棕以内含物;气孔为不定式。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,腺毛、非腺毛与上表面相惟,叶脉上非腺毛很多。
性味
味甘;苦;性微温
归经
归肝;肾经
功能主治
活血调经;祛瘀止痛;除湿行水。主月经不调;经闭;症瘕;腹痛;产后恶露不行;小便淋漓;水肿;跌打损伤;骨折
用法用量
内服,9-15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血竭
- 酱头
- 木芙蓉叶
- 盒果藤
- 小柳拐
- 长白鱼鳞松
- 毛大丁草
- 化香树
- 鮹鱼
- 小接骨丹
- 姜皮
- 犀肉
- 胡颓子
- 灯台莲
- 香椿
- 红毛悬钩子
- 大叶刺篱木叶
- 大叶狼豆柴
- 红寒药
- 相思藤
- 和合草
- 红水芋
- 赛繁缕
- 五代同堂根
- 小叶昏鸡头
- 甲香
- 干檀香
- 乌蔹莓
- 马勃
- 大黄花
- 马肋巴
- 环草
- 小功劳
- 瓜蒂
- 鸬鹚翅羽
- 金丝藤仲
- 随手香
- 小赤麻根
- 大黑药
- 山麻根
- 栗壳牛肝菌
- 台湾海棠
- 梨木皮
- 蚌粉
- 见血封喉
- 桑瘿
- 细叶小羽藓
- 六大天王
- 金丝桃果实
- 鸡肉参
- 竹鼠子油
- 乌桕
- 西瓜
- 红花点地梅
- 菊花脑
- 海蟑螂
- 大青
- 蛇王藤
- 金箔
- 山菠萝根
- 石蟹
- 粪箕笃
- 心叶兔耳风
- 洋地黄
- 胡桃树皮
- 大过路黄
- 红对节子
- 浙贝母
- 杜松
- 桂花枝
- 小叶地不容
- 杜鹃
- 苦荞麦
- 云南柴桂
- 阳桃
- 云南蕊木
- 新疆木通
- 罗布麻
- 临时救
- 地红子根
- 小花清风藤根
- 芦花
- 白螺蛳壳
- 野茄树
- 手掌参
- 蔷薇叶
- 蚂蚁
- 大鲵
- 短毛熊巴掌
- 金发草
- 惊风草
- 参须
- 细叶大戟
- 血当归
- 云南五味子根
- 獾骨
- 海南粗榧
- 海萝
- 虾蟆脑
- 云南小膜盖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