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大黄(波叶大黄)
《*辞典》:山大黄(波叶大黄)
拼音注音
Shān Dài Huánɡ
别名
唐大黄(《中国药植志》),土大黄、台黄(《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,峪黄、籽黄(《大同药用植物手册》)。
出处
《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》
来源
为蓼科植物波叶大黄的根及根茎。春、秋采挖,切片,晒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可达1米以上。根茎肥厚,表面黄褐色。茎粗壮,直立,具细纵沟纹,无毛,通常不分枝,中空。基生叶有长柄;叶片卵形至卵状圆形,长10~13厘米,先端钝,基部心形,边缘波状,下面稍有毛;茎生叶较小,具短柄或几无柄,托叶鞘长卵形,暗褐色,抱茎。圆锥花序顶生,花小,多数,白绿色;苞小,肉质,内有花3~5朵;花梗中部以下有一关节;花被6片,卵形,2轮,外轮3片较厚而小;雄蕊9,子房三角状卵形,花柱3。瘦果具3棱,有翅,基部心形,具宿存花被。花期夏季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坡、石隙、草原。分布河北、山西、内蒙古等地。
性味
《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)):"苦,寒。"
功能主治
污热,通便,破积,行瘀。治热结便秘,湿热黄疸,痈肿疔毒,跌打瘀痛,口疮糜烂,汤火伤。
①《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"泻实热,破积滞,行瘀血。治黄疸,便秘,经闭,痈肿疔毒,烧烫伤。"
②《内蒙古中草药》:"泻实热,通大便,破积滞,行瘀血。(生用峻下,炒用缓下,炒炭止血)。治大便热结,痄腮,内外诸痈,跌打损伤,汤火伤;瘀血肿痛,吐血,衄血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~3钱;或研末。外用:研末撒或调敷。
注意
《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》:"体虚及胎前、产后忌用。"
复方
①治黄疸,便秘:土大黄三钱,茵陈五钱。水煎服。(《大同药用植物手册》)
②治黄疸性肝炎(湿热黄疸):㈠山大黄二钱,茵陈八钱,龙胆草三钱。水煎服。㈡山大黄四钱,茵陈-两,问荆五钱,车前草五钱。水煎服。一日二次,连服半月为一疗程。
③治急性阑尾炎:山大黄、金银花、蒲公英、丹皮、桃仁、川楝子。水煎服。
④治急性肠梗阻:山大黄、枳壳、厚朴、莱菔子、芒硝、桃仁、赤芍。水煎服。
⑤治急性胰腺炎,胆囊炎,胆石症:山大黄、柴胡、黄芩,蒲公英、木香、郁金、元胡。水煎服。
⑥治跌打损伤,瘀血作痛:山大黄、当归各等分研末。每服四钱,一日二次,酒调服。"
⑦治放射性皮肤损伤:山大黄、寒水石、赤石脂各等分加冰片2%,共研末,混合撒患处。(②方以下出《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》)
⑧治口疮糜烂:山大黄、枯矾各等分,研末擦,吐涎。(《内蒙古中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山东肿足蕨
- 山乌桕叶
- 术苗
- 山苍子
- 山茶根
- 山半夏
- 山漆树
- 山藤藤果
- 山豆根
- 山野芋
- 山大刀
- 山矾根
- 山胡椒根
- 山荸荠
- 乌毛蕨贯众
- 苦草
- 毛叶三条筋
- 山佛手
- 散血芹
- 杉塔
- 山扁豆
- 血苋
- 山辛夷
- 双花鞘花
- 山郎木根
- 扇子七
- 散瘀草
- 山岗稔
- 山麻根
- 散血藤
- 山吴萸果
- 杉子
- 山韭
- 山驴骨
- 山莲藕
- 山麦冬
- 散尾葵
- 山风
- 射罔
- 山棘豆
- 手参
- 四川山矾
- 山飘儿草
- 山小橘
- 山牡丹
- 唢呐花
- 山马鞭草
- 山葡萄
- 山蚂蝗
- 山蛩虫
- 山藿香
- 四棱杆
- 山马兰
- 散血丹
- 山白果根
- 石上莲
- 山黄皮
- 四里麻
- 山龙眼
- 山苦菜
- 四念癀
- 山肉桂
- 山莴笋
- 苍耳
- 变叶榕
- 山五味子
- 山五味子叶
- 斯里兰卡肉桂
- 山柳
- 四照花皮
- 山吴萸
- 山核桃叶
- 鸡屎白
- 假蒟根
- 紫杉
- 野兔毛
- 再生稻
- 紫藿香
- 蜘蛛抱蛋
- 橘络
- 窄叶大戟
- 金橘露
- 杧果树皮
- 金钱木根
- 吉笼草
- 粗榧根
- 酸水草
- 宽叶鼠曲草
- 李根
- 蟾蜍
- 苹
- 无花果根
- 透明草
- 南岭黄檀
- 礁膜
- 接骨树皮
- 大黄
- 栲栗
- 小棕皮头
- 滇白芷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