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吴萸果
《中华本草》:山吴萸果
拼音注音
Shān Wú Yú Guǒ
别名
五除叶、山吴萸
英文名
Leaf of Trichotomous Evodia
出处
出自《云南思茅中草药选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芸香科植物山吴萸Evodia trichotoma (Lour.)Pier.的果实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Evodia trichotoma (Lour.)Pier.[Tetradium trichotoma Lour.]采收和储藏:7-8月果实未成熟时采摘,晒干。
原形态
山吴萸 小乔木,高6m或更高。树皮灰色或灰褐色,全株有香气。枝褐色,有白色斑点状皮孔。奇数羽状复叶对生;小叶柄长4-8mm,中央一片柄长约1.5cm;小叶片薄纸质或纸质,腺点多而清晰,5-11;狭长圆形至卵状长圆形,长7-15cm,宽2.5-6cm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或偏斜,全缘。聚伞圆锥花序顶生,长达25cm,宽达30cm;苞片对生,生于花序轴基部呈小叶片状;花轴及花梗均被短柔毛;萼片4,广卵形,长约1mm;花瓣4,白色,长圆形,长3-4mm,宽1.5mm;雄花的雄蕊长5-6mm,花丝见全被毛,花药广椭圆形,长1.5-2mm,退化雌蕊圆锥状,几与花瓣等长,4裂,裂片基部略被毛;雌花的退化雄蕊鳞片状,长不及1mm,子房圆球形,无毛,花柱较子房短,柱头头状。成熟的心皮4数,也有2-3数,红褐色,有皱纹,具黑褐色的腺点甚多。种子近球形,直径5-6mm,黑色,有光泽。花期4-5月,果期8-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喜生溪涧两岸湿润的丛林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苦;辛;温
归经
肝;脾经
功能主治
理气止痛;祛风散寒。主腹泻;胃腹冷痛;肝胃气痛;感冒;咳嗽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山吴萸果
拼音注音
Shān Wú Yú Guǒ
出处
《云南思茅中草药选》
来源
为芸香科植物山吴萸的果实。
原形态
形态详"五除叶"条。
性味
苦辛,温。
功能主治
温中散寒,祛风止痛,舒肝理气。治腹泻,肝胃气痛,胃腹冷痛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5钱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问题特
- 蛤蚧
- 赤芍药
- 朱顶红
- 无腺橉木
- 貒肉
- 峨参叶
- 铁箍散
- 苦蘵
- 铁粉
- 毛白杨
- 猕猴骨
- 圆柏果
- 真藓
- 竹节树
- 豺肉
- 盐蛇
- 无柄卫矛
- 铁棒锤
- 川谷根
- 文殊兰
- 南天竹叶
- 樟树子
- 土贝母
- 苦蘵果实
- 剑叶铁角蕨
- 舞草
- 小叶石楠
- 蜈蚣
- 过山风
- 阴(句黾)
- 铁线透骨草
- 辟汗草
- 篦齿蒿
- 赤扬
- 棘胸蛙
- 陀罗紫菀
- 破骨风
- 赤楠蒲桃叶
- 文蛤
- 铜钱细辛
- 铜线草
- 蜗牛壳
- 疬子草
- 半枫荷根
- 鸱头
- 通天草
- 穗花杉根
- 煨姜
- 鹅血
- 羊心
- 陈芥菜卤汁
- 苦丁
- 黄锁梅根
- 地灵根
- 苦竹笋
- 峨参
- 蚂蚁花根
- 两色鳞毛蕨
- 矮地茶
- 红花山牵牛
- 铁箭岩陀
- 鹅臎
- 铁色箭
- 凉喉茶
- 砂仁壳
- 淡味当药
- 大巢菜
- 红接骨草
- 臂形草
- 五香血藤
- 南天竹子
- 芫荽
- 棘叶
- 千针万线草
- 乌饭子
- 热痱草
- 菟丝子
- 小叶桑
- 毛叶白粉藤
- 蚺蛇胆
- 葛叶
- 砒石
- 类梧桐
- 落花生
- 旱菜
- 红头小仙
- 关木通
- 蒟蒻薯叶
- 羊角扭
- 鹿尾
- 炮掌果
- 鞑新菊
- 望江青
- 鸡骨香
- 师实
- 铜脚威灵仙
- 岩凤尾蕨
- 金丝猴
- 清香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