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松
《中华本草》《中药大辞典》:水松
拼音注音
Shuǐ Sōnɡ
别名
刺海松、刺松藻、软软菜、鼠尾巴、青虫子、鹿角菜
英文名
Yew
出处
出自1.《本草经集注》。2.《海藻学》:水松,可供食用,广东人民常用它煮水,作为清凉饮料。3.《中国经济海藻志》:日本人民以刺松藻作为驱蛔虫剂,据他们的试验结果,刺松藻的驱虫药效很高,如以海人草浸出液的驱虫效率为100%,则刺松藻为300%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松藻科植物刺松藻及长松藻的藻体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odium fragile(Sur.) Heriot[Acanthocodium fragile Sur.];Codium cylindricum Holm.
原形态
1.刺松藻 藻体暗绿色或深绿色,海绵质,富汁液,幼体被白色绒毛,高10-30cm,粗1.5-3(-5)mm。自基部向上叉状分枝,渐分渐多,达同一高度时呈扇状,分枝圆柱状,上粗下细,先端钝圆。体内有许多无色的管状丝体,疏松地交强成髓部,侧生于髓部周围的棒状囊胞,排列成可行光合作用的栅状皮层,囊胸直径为215-350μm;长为900-1025μm,顶端较厚,尖突,其上有毛。叶绿体小盘形,不含淀粉核,多数分布在囊胞的顶部。藻体基部由假根组成的固着器,呈盘状或皮壳状。2.长松藻 藻体亮黄绿色,海绵质,一般长约60cm,有时可极大延长,这与海绵质盘状固着器大小有关。体圆柱形,疏叉状二岐分枝,上部渐细长,先端钝圆,分枝处节间呈楔形或宽三角形。囊胞顶端薄,其上无毛。薄体成熟时,产生配子囊的囊胞很大,一般直径为400-550μm,长1.5-2.5mm,突出于藻体,呈颗粒状,肉眼即能见到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1.生于中、低潮带向阳的岩石上或石沼中,常集群生成。2.生于低潮带或低潮线下岩石上和泥沙滩的石砾上。资源分布:1.我国黄海、渤海沿岸分布较多;东南沿海较少。2.我国东、南沿海均有分布,福建、广东沿海较多。
形状
性状鉴别 (1)刺松藻 藻体深绿色,复叉分枝,呈扇状,长10-30cm,海绵质。分枝直径1.5-3mm,上粗下细,枝端钝圆,腑间狭窄。固着器圆盘状或皮壳状。整个藻体为一分枝很多、管状无隔膜的多核单细胞组成。气微腥,味微咸。[br](2)长松藻 藻体黄绿色,长约60cm。叉状分枝稀疏,腑间楔形或宽三角形。
化学成分
刺松藻藻体含硫酸多糖(sulfated polysaccharide),甘露聚糖(mannan)、淀粉型多糖(starchtype polysaccharide)和水溶的硫酸阿拉伯半乳聚糖(sulfated arabogalactan)。又含3种水溶性砷化物:1-甘油磷酰基-2-羟基-3-[5'-去氧-5'-(二甲基胂基)-β-呋喃核糖氧基]丙烷
药理作用
水松浸出液驱虫效果较海人草强三倍。水松所含成分丙烯酸有强大的抑菌作用。芳樟醇和牻牛儿醇有抗菌、抗真菌作用。对小鼠有镇静作用。
性味
甘;咸;寒
归经
膀胱;大肠经
功能主治
利水消肿;杀虫解毒。主水肿;蛔虫病;中暑;小便不利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;或研末。
注意
孕妇慎服。
各家论述
1.《本草经集注》:疗溪毒。2.《本草拾遗》:主水肿,催生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《中药大辞典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水松
拼音注音
Shuǐ Sōnɡ
别名
水松柏
来源
杉科水松Glyptostrobus pensilis (Lamb.)K. Koch [G. lineatus (Poir.)Druce],以球果、枝叶、树皮入药。
生境分布
江西、福建、广东、广西、云南、四川。
化学成分
本植物含双黄酮类化合物:扁柏黄酮(hinokiflavone)。叶含蜡质。
性味
苦,平。
功能主治
化气止痛。
胃痛、疝气疼痛:用球果0.5~1两。
风湿性关节炎、高血压:用枝叶0.5~1两。
皮炎:用鲜叶适量煎水洗。
烫伤:用树皮煅炭研末调油敷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水松
拼音注音
Shuǐ Sōnɡ
别名
刺海松(《拉汉孢子植物名称补遗》),刺松藻(《中国经济海藻志》)。
出处
《本草经集注》
来源
为松藻科植物刺松藻的藻体。
原形态
藻体黑绿色,海绵质,富汁液,长10~30厘米。固着器为盘状或皮壳状,自基部向上叉状分枝,越向上分枝越多。枝圆柱状,枝径1.5~5毫米,枝端圆钝。整个藻体为分枝很多、管状无隔膜的多核单细胞组成。髓部为无色丝状体交织,自其上分枝,枝端膨胀为棒状胞,形成一连续的外栅状层。叶绿体小,盘状,无淀粉核。棒状胞长为径的4~7倍,顶端壁厚,常有毛状突起。生长在中及低潮带的岩石上或石沼中,常集生成大的群落。
生境分布
我国黄海、渤海沿岸分布甚广。
性味
《纲目》:"甘咸,寒。"
功能主治
①《本草经集注》:"疗溪毒。"
②《本草拾遗》:"主水肿,催生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蛏壳
- 蜂蜜
- 蔷薇叶
- 樱桃水
- 黄皮血藤
- 丁蛎
- 南瓜子
- 白果叶
- 益母草
- 茶花
- 土人参
- 擘蓝
- 异叶鳞始蕨
- 千灵丹
- 玉带海雕
- 羊角参
- 清香桂
- 黄荆枝
- 洋草果
- 滇肉棒
- 文殊兰果
- 竹节香附
- 鼠李根
- 倒水莲
- 鸡蹼
- 金线包
- 马蹄叶
- 蓝叶藤
- 磨盘草子
- 甘蔗
- 软骨藻
- 红牛毛刺
- 鳟鱼
- 肿节风
- 庵 (艹闾)子
- 苦壶卢子
- 水毛花
- 谷木
- 肉桂叶
- 千屈菜
- 千年艾
- 酢浆草
- 鳣鱼肝
- 叶下红
- 大铜钱菜
- 七叶莲
- 追骨风
- 地盘松球
- 指甲兰
- 铁藤
- 鳙鱼头
- 腊雪
- 顶羽菊
- 天青地红
- 金狗脊黄毛
- 大叶楠根
- 南山藤
- 老虎泡
- 丁锅树叶
- 奶浆木
- 南瓜须
- 括金板
- 带叶报春花
- 葛蔓
- 敦盛草
- 七角风
- 大叶仙茅
- 火炭母草
- 阔叶水竹叶
- 大麦秸
- 狗骨
- 芥蓝
- 甘草
- 七星剑
- 唐古特报春
- 禹州漏芦
- 滇藏方枝柏
- 黑果拨毒散
- 榆树
- 黑大豆花
- 玉叶金花
- 赤楠根
- 白石英
- 鹰爪莲
- 赤楠
- 牛靥
- 鸭皂树根
- 蛇迷草
- 短齿楼梯草
- 鼋胆
- 黑红菇
- 日中花
- 黑穗画眉草
- 朱蕉
- 油茶叶
- 博落回
- 独椒
- 黑龙串筋
- 菠萝根叶
- 水火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