胡颓子叶
《中华本草》:胡颓子叶
拼音注音
Hú Tuí Zǐ Yè
别名
蒲颓叶。
英文名
Thory Elaeagnus Leaf, Leaf of Thorny Elaeagnus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拾遗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胡颓子科植物胡颓子Elaeagnus pungens Thunb.的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Elaeagnus pungens Thunb.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胡颓子 常绿直立灌木,高3-4m。具刺,刺长20-40mm,深褐色;小枝密被锈色鳞片,老枝鳞片脱落后显黑色,具光泽。叶互生;叶柄长5-8mm;叶片革质,椭圆形或阔椭圆形,长5-10cm,宽1.8-5cm,两端钝或基部圆形,边缘微反卷或微波状,上面绿色,有光泽,下面银白色,密被银白色和少数褐色鳞片;侧脉7-9对,与中脉开展成50-60°角,网状脉在上面明显。花白色或银白色,下垂,被鳞片,1-3朵生于叶腋;花梗长3-5mm,花被筒圆形或漏斗形,长5-7mm,先端4裂,裂片内面被短柔毛;雄蕊4,花丝极短;子房上位,花柱直立,无毛。果实椭圆形,长12-14mm,幼时被褐色鳞片,成熟时红色;果核内面具白色丝状棉毛。花期9-12月,果期翌年4-6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000m以下的向阳山坡或路旁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;四川、贵州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叶征椭圆形或长圆形,长4-9cm,宽2-4cm,先端钝尖,基部圆形,全缘或微波状缘,革质,上表面浅绿色或黄绿色,具光泽,散生少数黑褐色鳞片;叶背面被银白色星状毛,并散生多数黑褐色或浅棕色鳞片,主脉在叶背面突出,密生黑褐色鳞片,叶片常向背面反卷,有时成筒状。叶柄粗短,长0.5-1cm,灰黑色。质稍硬脆,气微,味微涩。以叶大、色浅绿、上表面具光泽、无枝梗、无碎叶杂质者为佳。[br]显微鉴别 叶片横切面:主脉上表皮细胞外侧角质层很厚,厚5-6μm,下表皮细胞外侧角质层较薄,厚3-4μm,有时可见非腺毛的纵切面,柄部可见3-4个并列的长方形细胞,上部呈水牛角状的两歧分枝,细胞壁木质化。上表皮下有2层排列整齐的厚角细胞,再向内为排列疏松的类圆形薄壁细胞,内中均含叶绿粒,少数细胞内含细小的草酸钙短柱晶,成丛存在于细胞中,下表皮内侧有数层厚角细胞,再向内为较大的类圆形薄壁细胞,主脉维管束呈半圆形,维管束鞘纤维分散环绕于维管束外,常2至数个纤维聚成一堆,壁厚,腔小,木质化。维管束木质部围成半圆形,含导管、管胞和单列射线,中央有排列疏松的薄壁细胞形成半月形似髓部,韧皮部在木质部外侧亦形成半圆形,此外偶见薄壁细胞中含有单宁物质。叶片厚约0.2mm,表皮细胞同主脉,上表皮下具一列排列紧密整齐的椭圆形厚角细胞,下表皮有时可见气孔的断面及非腺毛的纵切面,栅栏组织为2-4层圆柱形细胞,海绵组织细胞排列疏松,宽度与栅栏组织近相等,个别细胞内含成丛的细小短柱晶。侧脉纸管束分布其间。[br]粉末特征:黄绿色。①黄棕色盾状鳞片,直径300-500μm,由无数一端尖锐的细长细胞放射排列组成,其另一端集中于中心,各细胞的侧壁全部相连;柄部由数枚细胞组成,所有细胞壁全部木质化。②透明的星状非腺毛,头部直径115-300μm,由数十枚细长细胞组成,其一端略膨大,集中于中心,另一端渐尖,游离放射状伸出,侧壁仅在近中央的一端部分相连,柄部的组成与盾状鳞片相似,细胞壁全部木质化。③草酸钙柱晶,长2-4μm。④纤维木质化,直径6-11μm。⑤叶的上表皮细胞波状弯曲。⑥下表皮细胞多角形。
化学成分
叶含羽扇豆醇(lupeol),熊果酸(ursolic aicd),齐墩果酸(oleanolic acid),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,熊竹素(kumatadenin)。花含挥发油。
性味
味酸;性微温
鉴别
本品粉末2g,加乙醇10ml,温浸(50-60℃)2小时,滤过;取滤液2ml,加盐酸1-2滴,再加镁粉少许,温水浴中保温片刻,溶液显淡红色。(黄酮反应)
归经
肺经
功能主治
止咳平喘;止血;解毒。主肺虚咳嗽;气喘;咳血;吐血;外伤出血;痈疽;痔疮肿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;或捣敷;或研末,第次2-3g。外用:适量,捣敷;或研末调敷;或煎汤熏洗。
各家论述
1.《纲目》:蒲颈叶治喘咳方,出《中藏经》,甚者亦效。云有人患喘三十年,服之顿愈。甚看服药后,胸上生小瘾疹作痒,则瘥也。虚甚加人参等分,名清肺散。大抵皆取其酸涩,收敛肺气耗散之功耳。2.《中藏经》:治喘嗽上气。3.《纲目》:肺虚短气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胡颓子叶
拼音注音
Hú Tuí Zǐ Yè
别名
蒲颓叶(《中藏经》)。
出处
《本草拾遗》
来源
为胡颓子科植物胡颓子的叶片。
性味
《纲目》:"酸,平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治咳嗽气喘,咳血,痈疽,外伤出血。
①《中藏经》:"治喘嗽上气。"
②《纲目》:"肺虚短气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5钱(鲜者0.8~1两);或研末。外用:捣敷或研末调敷。
复方
①治一切肺喘剧甚者:蒲颓叶焙研为细末。米饮调服二钱匕,并服取瘥。(《中藏经》)
②治咳嗽:鲜胡颓子叶-两。煎汤,加糖少许内服。(《泉州本草》)
③治肺结核咳血:鲜胡颓子叶八钱,冰糖五钱。开水冲炖,饭后服,日报二次。(《闽东本草》)
④治支气管哮喘,慢性支气管炎:胡颓子叶、枇杷叶各五钱,水煎服;或胡颓子叶研粉,每天服二次,每次一钱半,酌加白糖或蜂蜜,开水冲服。(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)
⑤治痈疽发背,金疮出血:鲜胡颓叶捣烂敷患处。(《泉州本草》)
⑥治蜂、蛇咬伤:鲜胡颓叶捣烂绞汁和酒服,渣敷患处。(《泉州本草》)
各家论述
《纲目》:"蒲颓叶治喘咳方,出《中藏经》,甚者亦效。云有人患喘三十年,服之顿愈。甚者服药后,胸上生小瘾疹作痒,则瘥也。虚甚加人参等分,名清肺散。大抵皆取其酸涩,收敛肺气耗散之功耳。"
临床应用
①治疗慢性气管炎
胡颓子叶(干)、鬼针草各5钱,水煎,2次分服,10天为一疗程。治疗87例,经一疗程后,近期控制1例,显效14例,好转59例;2个疗程后近期控制16例,显效29例,好转33例。对气喘,咳嗽、咳痰均有一定效果,尤其是平喘作用似更显着。但远期疗效还有待观察。
②治疗哮喘
胡颓子叶晒干,文火炒至微黄,研末备用。每次用热米汤送服1钱,早晚各1次,连续15天,必要时可服数周。治疗100余例,一般服药10~15天后症状即显着好转,部分病人发作次数明显减少,尤其对虚寒型病人疗效较好。或每日用胡颓子叶1两,水煎分3次服,连服4天。治疗5例,均于3~4天见效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《食疗方》:胡颓子叶
制法
晒干,文火炒至微黄,研末备用。
功能主治
据报道,用本方治疗100余例,一般服药10~15天症状即显着好转,部分病人发作次数明显减少。
用法用量
每次服3~5克,用热米汤送下。早晚各1次,连服15天,必要时可服数周。
摘录
《食疗方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莴苣
- 夜花藤
- 刺梨根
- 牛藤果
- 小药木
- 昏鸡头
- 毛冬瓜叶
- 柠条
- 子楝树叶
- 桂子
- 野高粱
- 橘根
- 葫芦
- 透明草
- 青海马尾连
- 竹林标
- 六月合
- 山飘儿草
- 见风消
- 驱虫斑鸠菊
- 长毛柃叶
- 秋葡萄茎
- 鸡嗉子叶
- 羊哀
- 峨嵋耳蕨
- 算盘七
- 将军树
- 菊苣
- 金纽子
- 寸金草
- 斑鸠菊
- 毛蕨根
- 三花枪刀药
- 茺蔚子
- 丛毛榕
- 迭裂黄堇
- 西瓜子仁
- 九里香根
- 鹅掌楸根
- 紫茉莉根
- 黄桷浆
- 扶桑叶
- 白花映山红
- 茉莉
- 补骨脂
- 水牛皮
- 青蛙
- 假黄麻
- 海南三七
- 蝴蝶花
- 马鬃参
- 紫荆木
- 茭白
- 鲛鱼皮
- 十三年花
- 冰草根
- 黄泡子
- 橙子
- 杨枸花
- 豹皮樟
- 水红花子
- 岩椒
- 岳桦
- 地皮消
- 海桑
- 伏毛山豆根
- 白石榴花
- 茎花来江藤
- 松香
- 大花糙苏
- 雷公七
- 兔儿伞
- 水田七叶
- 山羊参
- 佛手花
- 豇豆
- 凤眼草
- 水竹叶
- 岩莴苣
- 林问荆
- 叶上果根
- 水火麻
- 南烛子
- 山水芹菜
- 水芹菜
- 山矾花
- 蛤蜊肉
- 水绵
- 水莎草
- 水罗伞
- 甘蔗皮
- 柚树寄生
- 瓜子莲
- 水冬瓜
- 水莲沙
- 肝风草
- 水仙桃
- 山陀螺
- 三头灯心草
- 海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