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粤马兜铃
《中华本草》:南粤马兜铃
拼音注音
Nán Yuè Mǎ Dōu Línɡ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马兜铃科植物南粤马兜铃的块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ristolochia howii Merr. etChun采收和储藏:全年可采挖,去须根、杂质,洗净切片,晒干。
原形态
南粤马兜铃 木质藤本。块根长圆形或卵形,常数个相连。小枝平滑或稍具纵棱,嫩时密被棕色长柔毛。叶互生;叶柄长1-2cm,密被棕色长柔毛。叶片革质,阔长圆状倒披针形、线形或长圆形,长7-20cm,宽度常因形状不同而变异较大,通常上部宽5-10cm,向下渐狭,最下部宽仅1-2cm,有时上部与下部近等宽,宽2-6cm,先端短尖至渐尖,基部狭心形,边全缘或上部每边有1-3个微波状圆裂齿,或有时仅一边有齿,另一边全缘,下面密被微柔毛,沿叶脉被倒生长柔毛。花单生或2朵聚生,有时排成总状花序,生于叶腋或老茎上;花梗纤细,长3-4cm,疏被长柔毛;小苞片着生于花梗近基部,钻形;花初呈粉红色,以后暗褐色,花被管中部急剧弯曲,下部长2-3cm,直径3-5mm,弯曲处至檐部与下部近等长但稍狭,常有1/3与下部贴生,具纵脉纹,外面被棕色长柔毛,内面近基部密被细柔毛;檐部扩展呈盘状,正圆形,直径1.5-3cm,边缘浅3裂,裂片平展,阔卵形,近等大;花药长圆形,长达3mm,成对贴生于合蕊柱上;子房圆柱形,长约lcm,6棱;合蕊柱先端3裂,裂片先端尖,边缘向下延伸,具乳头状突起。蒴果长圆状,长约4cm,成熟时6瓣开裂。花期5-9月,果期10-12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向阳干燥的疏林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海南。
性味
苦;寒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。主慢性支气管炎;喘息性气管炎;小儿肺炎;细菌性痢疾及乳腺炎;阑尾炎;皮肤化脓性感染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9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文冠果
- 山荷叶
- 大果臭椿皮
- 八月瓜
- 凤尾搜山虎
- 蒙莸
- 毛节兔唇花
- 毛黄连
- 毛叶楼梯草
- 辣椒茎
- 挪挪果
- 葛根
- 了哥王
- 毛木树叶
- 草牡丹
- 毛杨梅根皮
- 毛白杨
- 毛葡萄根皮
- 豨莶草
- 苦地丁
- 淡秋石
- 狗尾草子
- 野薴麻
- 毛蒌
- 毛木树
- 毛轴碎米蕨
- 山橘
- 吊吊果
- 毛叶天胡荽
- 肥荚红豆
- 翅柄蓼
- 毛风藤
- 毛山荆子
- 盾叶薯蓣
- 满山红根
- 满山白
- 毛勾儿茶
- 砂仁壳
- 毛黐头婆
- 地棠花
- 硬皮褐层孔菌
- 毛轴牙蕨
- 罗望子叶黄檀
- 野核桃油
- 翠羽草
- 毛苦瓜
- 广玉兰
- 毛桤
- 土藁本
- 高山柏
- 毛叶小寒药
- 糙壳菱蟹
- 野荔枝果
- 山桂花
- 毛草龙
- 松下兰
- 半拉子
- 毛连
- 骆驼蹄草
- 石莲子
- 通花根
- 草果
- 吴茱萸根
- 牛胆参
- 野鸦椿子
- 白背三七
- 虎尾轮
- 林问荆
- 松木皮
- 大果巴戟
- 白脂麻
- 钻石风
- 网脉旋蒴苣苔
- 单面针
- 羚羊肉
- 橙叶
- 豆油
- 红酸七
- 小九节铃
- 球兰
- 干苔
- 木瓜
- 吉利子树
- 芸香
- 土密树
- 光板猫叶草
- 白钩藤
- 白叶不翻
- 金线风
- 香花刺
- 粗叶木叶
- 花点草
- 火焰子
- 刺果藤仲
- 一口红
- 合欢花
- 地乌
- 南粤马兜铃
- 石龙芮子
- 魿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