乌豆根
《中华本草》:乌豆根
拼音注音
Wū Dòu Gēn
别名
山豆根、矮砣砣、打锣不响、野松皮、矮槐、野建芪、糙皮黄根
英文名
Root of Maire Sophora
出处
出自《贵州民间药物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豆科植物西南苦参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ophora prazeri Prain var .mairei (Pamp.)[S.mairei Pamp.]采收和储藏:秋、冬季采挖,洗 净,切段,晒干。
原形态
西南苦参 灌木,高1-2m。小枝细弱,被棕色短软毛。奇数羽状复叶,小叶11-7枚,长圆形或椭圆形,被柔毛,先端急尖至微缺或具短渐尖,近革质;托叶钻形,宿存。总状花序腋外生,常与叶近于对生,长7-14cm;萼钟状,5浅裂,密生棕色平贴绢毛;花冠蝶形,黄棕色或灰黄色,旗瓣具宽爪,翼有耳,龙骨瓣稍短于旗瓣,具耳。荚果长2-5cm,具圆锥状的喙和果颈,密生棕色柔毛。具1-3颗种子。花期5月,果期7-8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坡林下、河谷湿润的灌丛中或石壁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广西、云南、贵州、四川等地。
性味
苦;涩;凉
归经
肺;大肠经
功能主治
利湿止泻;散瘀止痛。主水泻;风湿腰腿痛;劳伤疼痛;跌打损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;或浸酒;或磨水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乌豆根
拼音注音
Wū Dòu Gēn
别名
山豆根
出处
《贵州民间药物》
来源
为豆科植物西南槐树的根。全年可采。
原形态
灌木,高1~2米。小枝密被棕色短软毛。单数羽状复叶,互生;小叶11~17枚,主轴密被棕色毛;小叶片长椭圆形至倒卵状长椭圆形,下部小叶较小,长1.5~4厘米,顶端小叶较大,长4~6厘米,先端渐尖,有时钝圆,基部楔形至圆形,全缘,上面初被浅锈色短毛,后变无毛,下面被浅锈色毛。总状花序腋外生,常与叶近于对生;萼钟状,5浅缺刻,外被浅锈色短柔毛;花冠蝶形,淡黄色,旗瓣狭倒卵形,翼瓣及龙骨瓣均有爪;雄蕊10,花丝基部均有毛;子房有毛,柱头头状。荚果长2~5厘米。种子1~3。花期5月。果期7~8月。
生境分布
生山坡林下、湿润的灌丛中或石壁上。分布广西、云南、贵州、四川等地。
性味
性凉,味苦涩。
功能主治
清热除湿。治痨伤,水泻。
复方
①治痨伤:乌豆根一两。泡酒服。
②治水泻:乌豆根五分。磨水服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大九股牛
- 单体蕊黄芪
- 大靛根
- 大乌金草
- 稗米
- 钮子七
- 五叶藤
- 酸浆根
- 酸猴儿
- 南方红豆杉
- 鲥鱼鳞
- 东北卫矛
- 大麦秸
- 冬瓜皮
- 尼泊尔鸢尾子
- 东北蛔蒿
- 飞天蠄蟧
- 西藏桃叶珊瑚果
- 空心柳
- 红皮
- 矮杨梅
- 睡菜根
- 碎米柴
- 海蚯蚓
- 岗梅
- 黑骨头
- 红毛七
- 地丁
- 广香藤
- 黑老虎
- 艾麻草
- 炙红芪
- 棕叶狗尾草
- 地牯牛
- 苦菜
- 过山风
- 过江龙
- 姜味草
- 大皂角
- 花叶九节木
- 檀香
- 大叶白纸扇
- 锯锯藤
- 鳗鲡鱼骨
- 老鼠吹箫
- 鸟不企
- 美商陆
- 棉子油
- 松香
- 石香葇
- 六月寒
- 红牛皮菜
- 黑阳参
- 垂花胡枝子
- 蜇虫
- 山椒草
- 木防己
- 苹婆
- 抓地龙
- 铁牛皮
- 凌霄花
- 石首鱼
- 南瓜
- 芦花
- 鲫鱼藤
- 党参
- 托里贝母
- 一匹草
- 饭团藤
- 血见愁
- 水泽兰
- 鹿筋
- 蜂胶
- 竹衣
- 灯盏细辛
- 总状土木香
- 喉痧药
- 鹅毛
- 黄杞
- 西藏角蒿
- 刺齿凤尾蕨
- 大独叶草
- 蒙古马兰
- 橘红珠
- 小杉藻
- 血人参
- 三叶青
- 丹参
- 野菊花
- 蓝花茶
- 阿魏
- 类梧桐
- 碗花草
- 釜脐墨
- 海蛇
- 四方木皮
- 牛角瓜
- 牛胆参
- 徐长卿
- 大豆黄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