酸猴儿
《中华本草》:酸猴儿
拼音注音
Suān Hóu ér
英文名
Faber Fordiophyton
出处
始载于《新华本草纲要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野牡丹科植物异药花的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Fordiophyton faberi Stapf采收和储藏:夏季采收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草本或亚灌木,高30-80cm。茎四棱,有槽,无毛,不分枝。叶对生;叶柄长1.5-4.3cm,常被白色小腺点,顶端与叶柄连接处具短缺少毛;叶片膜质,广披针形到卵形,长5-14.5cm,宽2-5cm,先端渐尖,基部浅心形,边缘具不甚明显的细锯齿,叶面被紧贴的微柔毛,背面几无毛或被极不明显的微柔毛及白色不腺点;基脉5条。聚伞花序或被极不明显的微柔毛及白色小腺覆瓦状排列的苞片,通常带紫红色,透明:花4,花萼长漏斗形,具4棱,长1.4-1.5cm,被腺毛及白色小腺点,裂片长三角形或卵状三角形,长约4.5mm,具腺毛状缘毛;花瓣红色或紫红色,长圆形,先端偏斜,具腺毛状小尖头,长约1.1cm,外面被紧贴的疏糙伏毛及白小腺点;雄蕊4长4短,长者花丝长1.1cm,花药线形,长约1.5cm,弯曲,基部呈羊角状伸长,短者花丝长约7mm,花药长圆形,长约3mm;子房下位,先端具膜质冠,冠檐具缘毛。蒴果倒圆锥形,顶孔4裂,最大处直径约5mm,宿萼与蒴果同形,无毛,膜质冠伸出萼处。花期8-9月,果期9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600-1800m的林下、沟边或路边灌木丛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叶对生,多皱缩破碎,展开后呈卵形至椭圆状披针形,长7-14cm,宽2.5-5cm,边缘有细锯齿,主脉5-7条,横支脉不明显,上面疏生短糙伏毛,下面无毛,有长柄,叶片外面呈黄绿色,内面显深绿色。
性味
味苦;辛;性凉
功能主治
祛风除湿,清肺解毒。主风湿热痹,肺热咳嗽,漆疮
用法用量
外用:煎汤6-15g。外用:适量,煎汤洗或捣敷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叶:用于漆疮、外搽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黄皮叶
- 豆包菌
- 酸模叶橐吾
- 大叶白纸扇
- 鲥鱼鳞
- 胡枝子
- 曲毛露珠草
- 花叶矮沱沱
- 石燕
- 榆树
- 旱柳
- 太白贝母
- 虎斑游蛇
- 木槿
- 巴巴花
- 紫花鱼灯草
- 银背藤
- 皂荚子
- 水案板
- 草原老鹳草
- 磨盘根
- 匙叶伽蓝菜
- 蕨
- 狭头橐吾
- 苦白蜡
- 火腿
- 琉璃草果实
- 蔓草虫豆
- 土白蔹
- 翅茎蜂斗草
- 红花苗
- 扁蒲扇
- 鮧鱼目
- 金花菜
- 万年柏
- 干蟾
- 野苦梨
- 雀舌草
- 鹿耳翎根
- 红杉
- 酸水草
- 海南蒟
- 竹柏
- 黑面防己
- 梓木
- 列当
- 破布木
- 大枣
- 青竹标
- 土远志
- 云南五叶参
- 大金银花
- 八月札
- 雪猪油
- 刷把草
- 荚蒾
- 野冬菊
- 苍蝇草
- 东方狗脊
- 山羊肝
- 见血清
- 獾骨
- 石柑子
- 白毛鹿茸草
- 散血莲
- 盘龙参
- 扛板归
- 刺天茄
- 干岩矸
- 猴骨
- 斩龙草
- 枫香树根
- 铁棒锤
- 卷边桩菇
- 祖师麻
- 草灵脂
- 山矾
- 木瓜核
- 牛筋草
- 薄柱草
- 大将军
- 蜣螂
- 鸡血李
- 芒果核
- 八月瓜
- 铁草鞋
- 环纹苦乳菇
- 鲨鱼心
- 南天竹根
- 铜棒锤
- 喜树皮
- 大沙叶
- 荚蒾子
- 玄精石
- 浮海石
- 人参条
- 滴滴花
- 锡叶藤
- 使君子根
- 骆驼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