豆包菌
《中华本草》:豆包菌
拼音注音
Dòu Bāo Jūn
别名
酸酱菌、马屁包、色豆马勃、牛眼睛、豆苞菇、豆包
出处
始载于《新华本草纲要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硬马勃科真菌彩色豆马勃的子实体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isolithus tinctorius (Pers.)Cokeret Couch [Lycoperdon capitatum Gmelin.;Scleroderma tinctori-um(Mich.)Pers.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去杂质,晒干。
原形态
子实体不规则球形,径2.5-12cm。基部具一狭缩的柄。全株土黄色,淡赭锈色。包被膜质易破裂。孢体内部充满豆米状颗粒,坚硬,直径1-4mm,埋于黑色胶状物质中,初呈柠檬黄色,后呈褐色,内藏孢子,孢子球形,褐色,密布小刺,直径8-10μm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旷野土上或林下。为外生菌根菌。夏、秋季习见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华东、中南、西南、西藏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子实体不规则扁球形,直径2.5-11cm,基部收缩成柄状。柄长1.5-5cm,直径约3.5cm。包被淡锈色至青褐色,光滑,上部成片状剥落,膜质,易碎。孢体黑色或暗褐色,充满无数小包。小包呈不规扁多角形,黄色至褐色,外露后显粉性。
化学成分
子实体含有萘型枕酸衍生物(naphthalenoid pulvinic acid derivative), 脂肪酸(fatty acid ),麦角甾醇过氧化物(ergostrol peroxide),豆包菌甾醇(pisosterol),22ξ-乙酰氧基-3β,23ξ-dihydroxy-24(28)Z-亚乙基-8-羊毛甾烯[22ξ-acetoxy-3β,23ξ-dihydroxy-24(28)Z-ethylidenelanost-8-ene],22ξ-乙酰氧基-3β,23ξ-二羟基-24-亚甲基-8-羊毛甾烯(22ξ-acetoxy-3β,23ξ-dihy-droxy-24-methylenelanost-8-ene).
性味
辛;性平
功能主治
止血;解毒消肿。主胃及食管出血,外伤出血,冻疮流水,流脓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3-6g。外用:适量,研末撒敷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全草:味辛、性平。有消肿、止血的功能。用于消化道出血、冻疮流水、外伤出血等证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蝙蝠葛根
- 酸模叶橐吾
- 黑藁本
- 顶羽菊
- 盾翅藤
- 短萼蜂斗草
- 短柱梅花草
- 角果木叶
- 虾蟆脑
- 鲥鱼鳞
- 盾叶莓
- 桉树果
- 刺黄柏茎叶
- 人参须
- 茶子木花
- 凤仙透骨草
- 南蛇藤果
- 河套大黄
- 打破碗花花
- 白苣
- 竹节草
- 沙枣树皮
- 牛毛草
- 山核桃皮
- 紫靛
- 蜘蛛香
- 醉魂藤
- 钻石风
- 雉肝
- 针叶火绒草
- 钻地风
- 金雀根
- 蜘蛛果
- 醉鱼草花
- 蜘蛛草
- 追风伞
- 肿柄菊叶
- 肿足蕨
- 藏青杠
- 钻天杨
- 蜘蛛抱蛋
- 蜘蛛果茎叶
- 蜘蛛蜕壳
- 贯众
- 自事口草
- 藏红花
- 鱵鱼
- 剑麻
- 自消容
- 茱卷皮
- 走马胎叶
- 藏青果
- 雉
- 茱苓草
- 鲻鱼
- 走马胎
- 荩草
- 走马风
- 长毛风毛菊
- 苎麻皮
- 龙胡子
- 走茎丹参
- 紫金血藤
- 艾纳香根
- 蟑螂
- 大过路黄
- 紫金皮
- 戟叶瓦韦
- 碎骨红
- 鞭打绣球
- 红天葵
- 玛瑙
- 梨树根
- 酸模叶
- 五代同堂
- 粗叶卷柏
- 芦竹
- 菱叶山蚂蝗
- 篱笆竹
- 罗汉松根皮
- 老龙皮
- 琉璃枝
- 老婆子针线
- 蓝圆鲹
- 狼尾草
- 莨菪叶
- 辽东栎壳斗
- 老头草
- 老蛇头
- 老鸦嘴
- 老鼠竻
- 穞豆
- 老鸦胆根
- 老鼠瓜
- 蛎菜
- 辣根
- 老蜗生
- 螺蛳
- 赖草
- 芦子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