野冬菊
《中华本草》:野冬菊
拼音注音
Yě Dōnɡ Jú
别名
菊花暗消、肋痛草
英文名
Stony Living Aster
出处
出自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石生紫菀的花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ster oreophilus Franch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间采收,晒干。
原形态
石生紫菀 多年生草本,高20-60cm。根茎横走或斜升,有丛生的茎和莲座的叶丛。茎粗壮,中部以上有分枝,被开展的长粗毛,基部被枯叶裂片。莲座状叶狭匙形,长4-8cm,宽0.6-1.5cm,下部渐狭成具翅的长柄,全缘或有小尖头状疏齿或浅齿;茎下部叶匙状或线状长圆形,长4-8cm,宽0.5-1.2cm,全缘或上部有浅齿,先端钝或的圆形,中部及上部较小,直立,线状或披针状长圆形,基部急狭,半抱茎,全缘,先端圆形;全部叶两面被密或疏短糙毛。头状花序径2.5-3.5cm,伞房状排列;花序梗长状长圆形或舌形,被长密毛,常紫褐色,内层被短密毛;舌状花多毛带红色或污白色,具微糙毛。瘦果倒卵形,稍扁,一面有肋,被密绢毛。花、果期8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2300-4000m的针叶林下、开旷坡地或山坡路旁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味苦;性凉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消肿止痛。主目赤肿痛;咖啡喉疼痛;口腔炎;牙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15g。外用:适量,泡水含漱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野冬菊
拼音注音
Yě Dōnɡ Jú
出处
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
来源
为菊种植物野冬菊的花。秋季采花,晒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25~50厘米。茎直立,圆柱形,密被白色短租毛。基生叶丛生,稍似莲座状,匙状倒披针形,长3~5厘米,宽7~10毫米,先端钝圆,基部楔形,渐狭成柄,全缘。两面均密被短粗毛;茎生叶互生,倒披针形,向上渐狭,先端尖,基部抱茎。头状花序3~5着生于茎顶,排成伞房状,花序总梗长2~6厘米,基部有1苞叶;总苞2~3列,半球形;舌状花雌性,1列,紫色。瘦果倒卵形,有棱,被白色短毛,冠毛白色。花期秋季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坡。分布云南等地。
性味
苦,凉。
功能主治
清热消炎。治牙痛,喉痛,眼痛,口腔炎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5钱。外用:泡水含漱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五瓣寄生
- 獭皮毛
- 鳙鱼
- 樟树子
- 毛草龙
- 滇苦菜
- 荨麻
- 草果
- 鳢鱼
- 博落回
- 花生衣
- 山羊肝
- 奶浆参
- 竹节草
- 火殃簕
- 黄皮果
- 过岗龙
- 野鸦椿根
- 榕树皮
- 竹凌霄
- 龙利叶
- 构菌
- 赛繁缕
- 硕苞蔷薇
- 黄樟
- 鱼香根
- 马兰
- 银柴胡
- 鸡翔草
- 野大豆藤
- 厚壳树
- 胡麻叶
- 黄唇鱼心
- 胡麻花
- 石蔓藤
- 横经席叶
- 峨眉蕨贯众
- 苎麻
- 川鄂山茱萸
- 紫茉莉叶
- 海白石
- 假茼蒿
- 绒仙人球
- 庐山楼梯草
- 红花山牵牛
- 尖头蚱蜢
- 枸橘刺
- 珍珠伞
- 半边苏
- 翻背白草
- 玄精石
- 酒瓶花
- 重叶莲
- 滇绣球
- 虎睛
- 木馒头
- 鱼鳔
- 满树星
- 千年耗子屎种子
- 红娘子
- 茄子根
- 小构树汁
- 鸡卵草
- 野木瓜
- 古柯
- 野菰
- 云实蛀虫
- 石膏
- 虫牙药
- 地蜂子
- 芜荑
- 石柑子
- 猴骨
- 箭叶蓼
- 紫珠叶
- 草绣球
- 朝天罐
- 三消草
- 百草霜
- 笔罗子
- 长管蝙蝠草
- 水枇杷
- 大叶紫薇
- 铁罗汉
- 红榔木
- 峨眉半边莲
- 草灵脂
- 草血竭
- 鱼脑石
- 白子菜
- 金线鱼
- 卷心菜
- 大叶青木香
- 杏仁
- 薄荷露
- 锥螺壳
- 毒鱼藤
- 海蝰
- 海芙蓉
- 金边兔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