獭皮毛
《中华本草》:獭皮毛
拼音注音
Tǎ Pí Máo
英文名
Otter skin and fur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拾遗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鼬科动物水獭、江獭、小爪水獭的皮毛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Lutra lutra Linnaeus2.Lutra perspicillata Geoffroy3.Aonyx cinerea Illiger采收和储藏:宰杀后,剥取皮,撑开,晾开。
原形态
1.体细长呈圆筒状,长60-80cm,体重2-7.5kg;雄较雌大。头部宽而稍扁,吻端短粗,须粗硬,鼻垫小,眼小,耳小而圆。四肢粗短,趾间具蹼。爪短、侧扁而尖锐;下额中央有数根短的硬须;在前肢腕垫后面有较短的刚毛数根。尾长,超过体长之半。全身毛短而密,有光泽。上唇白色,颊两侧及颈下为污白色。腹毛较长呈栗棕色,余者毛色为棕褐色或咖啡色。2.江獭,外形与普通水獭相似,但体形较大,体重可达15kg以上。头大,耳短小而圆,鼻垫裸露的上缘与毛区的交界处,除中央稍凸外,几乎有一直线。四肢指(趾)爪,比小爪水獭略大。尾长约为体长之半,尾形甚扁阔,末端尾毛甚短。体毛短呈浅黑褐色,两颊、颈侧和颏喉部针毛白色或灰白色,绒毛浅灰褐色。四肢毛色稍显棕黄色。3.小爪水獭,体形扁而显和。体重一般不超过3kg。鼻垫上缘与毛区交界处一直线横过;脸部触须与水獭无异唯下颌的正前方和两侧有几根短刚毛;爪极小,趾垫甚发达。牙齿特征与水獭相似,但缺第1上前臼齿,下颌门齿横列整齐。全身被咖啡色毛,毛尖显白色,具光泽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1.栖息于河流、湖泊、水透明度较大、水生植物较少而鱼类较多处。具夜行性,以各种鱼类为食。2.生活于江河流域与海岸。集群生活,以鱼为食。性凶猛,也与犬斗。3.小生活于我国热带和亚热带地区。营半水栖生活。资源分布:1.分布于黑龙江、吉林、陕西、甘肃、浙江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2.分布于广东珠江口沿海和云南南部地区。3.分布于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四川、云南、贵州等地。
性味
味苦;性凉
归经
肾经
功能主治
水利;解毒;止血。主水饮;痔疮;烧烫伤;外伤出血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15g;或烧灰研末,3-6g。外用:适量,烧灰撒。
各家论述
《本草拾遗》:主水YIN病,煮法服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獭皮毛
拼音注音
Tǎ Pí Máo
出处
《本草拾遗》
来源
为鼬科动物水獭的皮毛。
功能主治
《本草拾遗》:"主水癊病,煮汁服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桃树胶
- 菊花苗
- 水桐木
- 扛板归
- 电灯花
- 大叶醉鱼草
- 兔头骨
- 海参
- 葫芦
- 山慈菇
- 红小麻
- 药用狗牙花
- 穿地龙
- 蛇接骨
- 水鳖蕨
- 铁藤
- 粗榧枝叶
- 牛眼珠
- 狗肉
- 小野鸡尾
- 山梅花
- 菟丝
- 翅柄铁线蕨
- 针砂
- 苦白蹄
- 小朝天罐
- 狗骨柴
- 虫豆
- 升麻草
- 火炮草果
- 鳢鱼肠
- 香皮树
- 跳皮树
- 香橼根
- 獭四足
- 三十六荡
- 小苏苏棵花
- 刺槐
- 都咸子
- 癞皮根
- 熊胆
- 脉耳草
- 千脚虫
- 瓜子藤
- 刺梨叶
- 大巢菜
- 红千层
- 卷伞菌
- 对马耳蕨根
- 野罂粟
- 三叉凤尾蕨
- 小筋骨藤
- 虻虫
- 锯齿王
- 滇高良姜
- 铁落
- 狭头橐吾
- 小一口血
- 天名精
- 荞麦七
- 桂叶素馨
- 脓见愁
- 鳞片水麻
- 石萝藦
- 毛大丁草根
- 羊须
- 草乌头
- 黄明胶
- 条叶猪屎豆
- 大叶藜
- 桃叶
- 田高粱
- 山茶子
- 肾萼金腰
- 蜈蚣兰
- 调经草
- 孔公孽
- 葛叶
- 双肾子
- 定草根
- 鳝鱼
- 胭脂花
- 青琅玕
- 梨
- 番薯藤
- 牛乳
- 鸡爪枝皮
- 大黄
- 猬胆
- 大管
- 灰叶南蛇藤
- 对叶林根
- 沙枣
- 全叶青兰
- 鯮鱼
- 番红花
- 七鳃鳗
- 钩凝菜
- 百尾笋
- 红花小独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