车螯
《中华本草》:车螯
拼音注音
Chē áo
别名
蜃、昌娥
英文名
chela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拾遗》:车螯,生海中,是大蛤,即蜃也。《本草图经》:车螯之紫者,海人亦谓之紫贝。近世治痈疽方中多用,其壳煅为灰敷疮。南海、北海皆有之,采无时。人亦食其肉,云味咸平无毒,似蛤蜊而肉坚硬不及。亦可解酒毒。北中者壳粗不堪用也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砗磲科动物砗蚝的壳或全体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Hippopus hippopus(Linnaeus)采收和储藏:四季可捕,剖壳,将壳、肉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砗蚝,贝壳呈不等四边形或菱形,壳质重而坚厚,一般壳长153mm,高117mm,宽113mm,个别大型者长可达385mm,高达250mm,重达10kg。两过大小相等。两侧不相等。壳顶位于背缘稍靠前方,壳顶前方中凹,足丝孔狭窄,足丝孔边缘有排列整齐、紧锁的齿状突起。壳前端凸圆,后端稍尖,腹缘呈波状屈曲。背缘略平。外韧带长,黄褐色,浓淡不匀。壳白色或黄白色,精 糙不平,具有粗细不等的放射肋多条,并布有紫色斑点,幼体时更明显。壳内面白色,有光泽。具有壳表放射肋相应的肋沟。铰合部狭长,左、右壳各具主齿和侧齿1枚。外套痕不清晰。闭壳肌痕卵圆形,位于壳中央稍近下方,但不甚明显。足大,足丝不发达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活于低潮区附近珊瑚或礁池内。资源分布:我国两沙群岛有分布。
化学成分
本品含砗磲凝集素(tridacnin)。
性味
味甘;咸;性寒
归经
脾;肺经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消积解酒。主发背痈疽;疮疖肿毒,酒积癖块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15g;或入散剂。外用:适量,研末调敷。
注意
《食疗本草》:“(车鳌)蝤蝥类,并不可多食之。”
各家论述
1.《本草拾遗》:肉:解酒毒。消渴并痈肿。2.《纲目》:壳:消积块,解酒毒,治痈疽发背焮痛。3.《纲目》:车螯,味咸气寒而降,阴中之阴也。入血分,故宋人用治痈疽,取恶物下,云有奇功,亦须审其气血虚实老少如何可也。今外科鲜知用者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车螯
拼音注音
Chē áo
别名
蜃(《周礼》),昌娥(《外科精要》)。
出处
《本草拾遗》
来源
为海产软体动物车螯(帘蛤科文蛤的一种)的肉或壳。
性味
甘咸,寒。
①《本草拾遗》:"冷,无毒。"
②《本草图经》:"咸,平,无毒。"
③《纲目》:"甘咸,冷,无毒。"
归经
《本草汇言》:"入足三阴经血分。"
功能主治
①《本草拾遗》:"肉:解酒毒,消渴并痈肿。"
②《纲目》:"壳:消积块,解酒毒,治痈疽发背焮痛。"
复方
①治疮疖肿毒:车螯壳烧亦,醋淬二度为末,同甘草等分酒服。并以醋调敷之。(《日华子本草》)
②治发背痈疽,不问深浅大小,利去病根,则免转变:车螯(紫背厚者,以盐泥固济,煅赤,出水毒)一两,生甘草末一钱半,轻粉五分(为末)。每服四钱,用栝楼一个,酒一碗,煎一盏,调服,五更转下恶物为度,未下再服,甚者不过三服。(《外科精要》车螯转毒散)
③治酒积癖块:车螯粉,每早用二钱,白汤调服。(《本草汇言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东方乌毛蕨叶
- 黄草乌
- 山核桃仁
- 稻谷芒
- 天蓬子根
- 臂形草
- 百部
- 野菱根
- 蛇附子
- 黍根
- 血满草
- 辛参
- 红川乌
- 桑芽
- 柳叶卫矛
- 巴豆油
- 刺瓜
- 倒爪草
- 老鼠刺
- 慈乌胆
- 灰凤梨
- 肉根还阳参
- 大树三台
- 无花果叶
- 锯鲨翅
- 鼻血雷
- 苤蓝
- 假鹊肾树
- 绒毛鸭脚木
- 小红苏
- 疳积药
- 矮叶书带蕨
- 桄榔子
- 红毛叶马蹄香
- 白屈菜根
- 歪脖子果
- 白屈菜
- 显脉罗伞
- 小青藤香
- 干檀香叶
- 大红袍
- 两指剑
- 漏斗瓶蕨
- 鄂西天胡荽
- 云豹骨
- 狭叶鸦葱
- 扁豆根
- 松毛火绒草
- 落葵
- 龙鳞草
- 青竹标
- 熊油
- 秦艽
- 大金银花
- 雕爪
- 冬凌草
- 南瓜
- 海蟑螂
- 大薸
- 野京豆
- 大扁竹兰
- 杨梅
- 雪上一枝蒿
- 白刺花
- 银柴胡
- 白鹤灵芝
- 毛苦瓜
- 金丝桃果实
- 乌木屑
- 盘羊睾丸
- 大麦醋糟
- 鸡爪花
- 杨梅树
- 大叶沿阶草
- 肉郎伞
- 四照花
- 大草蔻
- 白花菜
- 红茄苳
- 凤尾搜山虎
- 蓼大青叶
- 田螺
- 云实
- 冷水丹
- 衣鱼
- 水松枝叶
- 野黄麻
- 百眼藤
- 熊尾草
- 野苦瓜
- 昙花茎
- 大铜钱菜
- 钓鱼竿
- 化香树叶
- 变蛋
- 岩指甲花
- 地瓜子
- 黄莲花
- 鹅绒藤
- 黄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