芦花
《中华本草》:芦花
拼音注音
Lú Huā
别名
葭花、芦蓬蕽、蓬蕽、蓬茸、水芦花
英文名
Reed flower
出处
出自《唐本草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花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hragmites communis Trin.[P.australis(Cav.)Trin.]采收和储藏:秋后采收,晒干。
原形态
芦苇,多年生高大草本,高1-3m。地下茎粗壮,横走,节间中空,节上有芽。茎直立,中空。叶2列,互生;叶鞘圆筒状,叶舌有毛;叶片扁平,长15-45cm,宽1-3.5cm,边缘粗糙。穗状花序排列成大型圆锥花序,顶生,长20-40cm,微下垂,下部梗腋间具白色柔毛;小穗通常有4-7花,长10-16cm;第1花通常为雄花,颖片披针形,不等长,第1颖片长为第2颖片之半之半或更短;外稃长于内稃,光滑开展;两性花,雄蕊3,雌蕊1,花柱2,柱头羽状。颖果椭圆形,与内稃分离。花、果期7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河流、池沼岸边浅水中。资源分布: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。
形状
性状鉴别 完整者为穗状花序组成的圆锥花序,长20-30cm。下部梗腋间具白柔毛,灰棕色至紫色。小穗长15-20mm,有小花4-7朵,第1花通常为雄花,其他为两性花;颖片线形,展平后披针形,不等长,第1颖片长为第2颖片之半或更短;外稃具白色柔毛。质轻。气微,味淡。
化学成分
花含戊聚糖(pentosan),纤维素(cellulose)和木质素(lignin)。
性味
甘;寒
功能主治
止泻;止血;解毒。主吐泻;衄血;血崩;外伤出血;鱼蟹中毒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。外用:适量,捣敷;烧存性研末吹鼻。
各家论述
1.《唐本草》:水煮浓汁服,主霍乱。2.《本草图经》:煮浓汁服,主鱼蟹中毒。3.《本草纲目》:烧灰吹鼻,止衄血,亦入崩中药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芦花
拼音注音
Lú Huā
别名
葭花(《尔雅》),芦蓬茸(《小品方》),蓬茨(《唐本草》),蓬茸(《本草图经》)。
出处
《唐本草》
来源
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花。秋后采取。
化学成分
含木质素18%,戊聚糖24.9~25.6%和纤维素26.8~31.1%。
性味
《纲目》:"甘,寒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止血解毒。治彝衄,血崩,上吐下泻。
①《唐本草》:"水煮浓汁服,主霍乱。"
②《本草图经》:"煮浓汁服,主鱼蟹中毒。"
③《纲目》:"烧灰吹鼻,止衄血,亦入崩中药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0.5~1两。外用:烧存性研末吹鼻。
复方
①治诸般血病:水芦花、红花、槐花、白鸡冠花、茅花等分,水二钟,煎一钟服。(《积善堂经验方》)
②治干霍乱病心腹胀痛:芦蓬茸一把,水煮浓汁,顿服一升。(《小品方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丝瓜络
- 郁金香根
- 杨梅核仁
- 榕树果
- 泡桐果
- 无名木皮
- 小叶买麻藤
- 山白龙
- 枫香脂
- 桑瘿
- 麝香壳
- 山甜茶
- 雷公藤
- 大葫芦
- 山刺梨
- 河豚子
- 沙枣花
- 五爪风
- 三匹叶
- 土人参
- 薄雪草
- 龙牙草根
- 马尾伸筋草
- 大枣
- 爵床
- 绿茎槲寄生
- 刺盖草
- 黄背草苗
- 金环蛇
- 荆芥
- 金线草根
- 破布叶
- 冰糖
- 茸草
- 苣荬菜花
- 白背青荚叶
- 鸡爪花
- 倒地铃
- 石刁柏
- 红毛毡
- 地涩涩
- 漆大姑根
- 索骨丹
- 甜瓜花
- 螃蟹七
- 樟木钻
- 毒鱼藤
- 大毛红花
- 柯蒲木
- 黄柏
- 鳢鱼
- 吴茱萸
- 糙叶树
- 黄裙竹荪
- 桂花枝
- 滇山茶
- 朱兰
- 小礼花种子
- 闹羊花
- 菊三七
- 隔山香
- 龙爪菜
- 甘土
- 中华里白
- 剑皮树菌
- 黄葵
- 三翅铁角蕨
- 雉
- 鲟鱼
- 洋金花
- 还亮草
- 竹节海棠
- 铜牛皮
- 鸢根
- 山一笼鸡
- 小叶眼树莲
- 石芥菜
- 芦花
- 红背叶
- 蜂糖罐
- 豆瓣绿
- 川桂皮
- 台湾牛奶菜
- 猩猩木
- 戟叶瓦韦
- 刺楸
- 鸡嗉子根
- 金挖耳根
- 金耳环
- 黄龙藤
- 鸡蹼
- 蕨萁
- 冷饭果
- 蚕茧草
- 雪茶
- 金腰
- 绿结鸡骨
- 出山虎
- 可爱花
- 鹿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