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疸树
《中华本草》:黄疸树
拼音注音
Huánɡ Dɑ Shù
别名
刺黄连、树黄连、土黄连、土黄檗、三颗针、黄根檗、黄根刺、黄柏刺、铁树黄连、铁篱笆、土水莲。
英文名
Stem or root of Lushan Mountain Barberry
出处
出自《江苏药材志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小檗科植物庐山小檗的茎及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Berberis virgetorum Schneid.采收和储藏:春季及秋季采挖,剪除枝叶及须根,刮去部分栓皮,晒干。
原形态
庐山小檗,落叶灌木,高约2-3m。茎多分枝,老枝灰黄色,有明显的棱,刺通常单生,稀3分叉,长1-3cm。单叶簇生;柄长1-2cm;叶片长圆状菱形、倒披针形或匙形,长4-8cm,宽1.5-4cm,先端短尖或微钝,基部渐狭而呈柄状,上面暗黄绿色,下面灰白色,被白粉。花序略呈总状,或近伞形,长约2-3.5cm,远较叶为短,具5-10花,花梗纤细,长约4-8mm;小苞片披针形;萼片6,长圆状卵形或长圆状倒卵形;花黄色,花瓣6,椭圆状倒卵形,长约3mm;子房内含胚珠1-2。浆果长圆状椭圆形,长约9mm红色,微被白粉。花期4-5月,果期6-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长海拔250-1400m的山地灌丛中或山谷溪边阴处。资源分布:分布江西、江苏、浙江福建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茎呈圆柱形,直径达5m;表面灰棕色,有不整齐略弯曲的沟纹,并少数小型皮孔。茎上部多分枝,枝直径3-5mm,有数条纵棱,针刺较多,单个或2-3分叉。主根圆柱形,直径4-5cm,侧根及支根扭曲;表面土黄色至灰棕色,栓皮易呈片脱落而露出棕黄色的皮部。质地坚硬,断面强纤维性,鲜黄色。气微,味极苦。
化学成分
庐山小檗茎含小檗碱(berberine)2.84%,小檗胺(bebamine)1.98%,还含药根碱*(jatrorrhizine),异粉防已碱(isotetrandrine)根皮含小檗碱4.72%。同属植物长柱小檗根含小檗碱4.99%还含小檗胺等。
性味
苦;性寒
归经
肝;胃;大肠经
功能主治
清湿热;解毒。主湿热泻痢;黄疸;胆囊炎;口疮;咽喉肿痛,火眼目赤;湿热淋浊;丹毒;疮疡肿毒;烫火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。
各家论述
1.《广西中药志》:治消化不良,腹痛,肠炎下痢等症。2.《广西中草药》:清热解毒。治细菌性痢疾,肠胃炎,咽喉炎,口腔炎,尿道炎,急性结膜炎,疮疡溃烂。预防流脑。3. 苏医《中草药手册》:治急性肝炎,胆囊炎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黄疸树
拼音注音
Huánɡ Dɑn Shù
别名
刺黄连、树黄连、土黄连(《广西中药志》),长叶小檗、土黄柏(《中国高等植物图鉴》),三颗针(《广西中草药》)。
出处
《江苏药材志》
来源
为小檗科植物庐山小檗的茎及根。春、秋挖取全株,剪除枝叶及细根,或削除部分栓皮,晒干。
原形态
落叶灌木,高约1~3.5米。茎多分枝,枝有细沟纹,并具针刺,刺通常不分叉,偶为三分叉,长1~2.5厘米。叶簇生;倒披针形至匙形,叶基渐狭而呈柄状,全长约4~8厘米,宽约1.2~2.6厘米,全缘,表面光滑。花序略呈总状,或近伞形,腋生;小苞片披针形;萼片6,两轮,内轮3枚较大;花瓣6,椭圆状倒卵形,长约2~3毫米,较萼片略狭,内侧墓部具二蜜腺;雄蕊6,与花瓣对生,花药呈二瓣裂;子房上位,花柱不明显,柱头扁平而大,胚珠1,直立。浆果矩圆形,长9毫米,红色,微有粉,无宿存花柱。
生境分布
生长于林下、沟边。分布广西、江西、江苏、浙江等地。产于广西、江苏等地。
形状
干燥的茎呈类圆柱形,表面灰棕色,有沟纹,并有少数小形皮孔。上部多分枝,枝直径约3~5毫米,显灰棕至暗棕色,表面有明显的纵棱数条;针刺较多,单个或2~3分叉。主根呈圆柱形,直径达4~5厘米或以上;根头部留有茎基及芽;侧根及支根呈扭曲状;外表土黄色至灰棕色,栓皮易片状脱落而露出棕黄色的皮部。茎枝及根的质地坚硬,断面强纤维性,呈鲜黄色,茎及枝中央具髓部;根无髓,木质部占绝大部分。断面置萤光灯下可见强烈的黄色萤光。味极苦。
化学成分
含小檗碱,根含1.52%,茎枝含0.98%(均以盐酸盐计)。
性味
《广西中药志》:"味苦,性寒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。治肝炎,胆囊炎,肠炎,菌痢,咽喉炎,结膜炎,尿道炎,疮疡肿毒。
①《广西中药志》:"治消化不良,腹痛,肠炎下痢等症。"
②《广西中草药》:"清热解毒。治细菌性痢疾,肠胃炎,咽喉炎,口腔炎,尿道炎,急性结膜炎,疮疡溃烂。预防流脑。"
③苏医《中草药手册》:"治急性肝炎,胆囊炎。"
用法用量
内服;煎汤,3~5钱。外用:煎水洗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千里光
- 石笔海胆
- 黄蓬花
- 黄海葵
- 岩莴苣
- 黄皮果核
- 丁癸草根
- 白背叶根
- 滇列当
- 桦叶葡萄根皮
- 甜根子草
- 木本胡枝子叶
- 埃蕾
- 烟锅草
- 女萎
- 宁油麻藤
- 皂角刺
- 鲫鱼子
- 优若藜
- 大驳骨丹
- 海红豆
- 桤木枝梢
- 海红
- 海南砂仁
- 水龙
- 海星
- 槐枝
- 大叶子
- 藏鮡骨
- 水飞蓟
- 丁锅树叶
- 千层塔
- 鹰爪枫
- 蘡薁
- 小儿腹痛草
- 多裂独活
- 肉桂叶
- 芸薹子油
- 旱水仙根
- 水芙蓉
- 北方点地梅
- 草豆蔻
- 单叶血盆草
- 枇杷核
- 黄菀
- 一叶荻
- 角花翠雀
- 红背酸藤
- 豇豆叶
- 沙松果
- 铁精
- 天生草
- 甘蓝
- 葛花
- 紫香薷
- 芝麻菜
- 狗屎花根
- 龙利叶
- 粗叶卷柏
- 南板蓝根
- 云母
- 狸尾草
- 雨蛙
- 乳腐
- 刺瓜
- 油柑虫节
- 砂茴香子
- 肾精子
- 蓝花龙胆
- 苏铁
- 蛇地钱
- 金银忍冬
- 石鮅鱼
- 苏铁果
- 藏青果
- 木达地黄
- 赤胫散
- 豆蔻
- 柔毛水杨梅
- 狗肝
- 七角风
- 雀梅藤根
- 铁线草
- 菠菜子
- 胆矾
- 火炭母草
- 狗肾
- 狗舌草根
- 球核荚蒾
- 自来血
- 煨姜
- 野香橼花
- 大麻药
- 百药煎
- 大沙叶
- 大叶刺篱木叶
- 山大颜
- 过墙风
- 干贝
- 墓头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