野香橼花
《中华本草》:野香橼花
拼音注音
Yě Xiānɡ Yuán Huā
别名
小毛毛花、青刺尖、刺珠、猫胡子花、叶上花。
出处
野香橼花始载于《植物名实图考》,曰:"野香橼花,一名小毛毛花,生云南五华山麓,树高近寻,长叶如夹竹桃叶,绿润柔腻,映日有光。春开四尖瓣白花,间以绿蒂,径不逾半寸。长蕊茸茸,密似马缨,上缀褐点,花瘦蕊繁,随风纷靡,颇有姿度,亦具清香。惟玉缕冰丝,离枝易瘁,不堪摧折,难供嗅玩耳。"并附简图。据图文分析,所述确属白花菜科植物野香橼花无疑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白花菜科植物野香橼花的根皮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apparis bodinieri Levl.采收和储藏:秋季采集,洗净,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野香橼花 灌木或小乔木,高5-10m,胸径5-20(-30)cm。新生枝密被淡褐色或灰色极细不规则星状毛,后变无毛,最后还能在叶腋附近见有残存被毛;刺长达5mm,强壮,外弯。叶柄粗壮,长5-7mm;叶片卵形或披针形,幼时膜质被毛,长成时革质无毛,长4-13(-18)cm,宽2-4.5(-6.5)cm,基部圆形或急尖,从不下延,顶端短渐尖或渐尖,中脉宽阔,表面微凸至微凹,背面凸起,侧脉(5-)7-8(-10)对,网状脉幼时不明显,长成时明显。花蕾球形,直径5-6mm;花(1-)2-6(-7)朵排成一列,腋上生;花梗自下至上长5-12(-15)mm,被毛与枝相同;萼片4,偶见5,长5-7mm,近轴萼片舟形,背面近基部向外作龙骨状突起,向内凹入成浅囊状,羹底花后期呈鲜红色,萼片边缘特别是顶部被绒毛;花瓣白色,长10-11mm,被绒毛,上面2个狭倒卵形,相邻一侧中部以下彼此贴合,基部向外反折,包着花盘,正面中央有一纵向细缝,缝线附近初呈鲜黄色,后转紫红色,下面2个稍长而略狭分离;花盘小,先端微凹入成2浅裂,干后黑色坚硬;雄蕊(18-)20-37;药室正面有先呈紫红后转蓝色线条;雌蕊柄长1.5-2.5cm,无毛,果时不显着增粗;子房卵球形,1.5mm×lmm,1室,胎座2,胚珠数个。果球形,直径7-12mm,成熟时黑色;种子1至数颗,直径5-6mm。花期3-4月,果期8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石灰岩山坡灌丛或疏林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苦;寒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祛风活络。主咽喉疼痛;扁桃体炎;牙痛;痈疖疮毒;毒蛇咬伤;痔疮;风湿痹痛;跌打损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。外用:鲜品适量,捣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龙胆
- 田螺壳
- 红毛叶马蹄香
- 银边吊兰
- 草果
- 光板猫叶草
- 田螺
- 滇绣球
- 毛蜂斗草
- 粗毛蹄盖蕨
- 四方藤
- 草泽泻
- 益智
- 大泡通叶
- 无毛南蛇藤
- 地榆
- 粗皮松萝
- 海松子
- 臭节草根
- 郎伞木
- 苘麻子
- 樟树皮
- 地红子根
- 鳗鲡鱼
- 三角泡
- 一皮草
- 猫儿屎果
- 一匹草
- 花南星
- 黄龙须
- 荩草
- 娃娃鱼
- 小红藤
- 屎咕咕
- 香石藤果
- 黄颡鱼涎
- 土半夏
- 樗鸡
- 叶下花
- 栝楼皮
- 金钱白花蛇
- 江珧柱
- 刘寄奴
- 冰球子
- 酒
- 祁州一枝蒿
- 尖子木
- 倒爪草
- 将军树
- 桧叶
- 管南香
- 凉山虫草
- 白附子
- 白朱砂莲
- 野冬菊
- 女菀
- 牛金子
- 柠条
- 尖叶铁扫帚
- 薤白
- 三消草
- 金钮扣
- 苦天茄叶
- 白背叶根
- 了哥王根
- 独蕨箕
- 簕欓
- 异木患
- 黄花香
- 鸭嘴花
- 羊屎条根
- 楤木根
- 鱼脑石
- 荔枝草
- 金雀马尾参
- 猪鬃草
- 四大天王
- 龟甲胶
- 臭柏
- 芙蓉根
- 蝇虎
- 云芝
- 淡豆豉
- 香橼
- 锅铲叶
- 水八角莲
- 全光菊
- 石韦
- 毒根斑鸠菊
- 玄精石
- 红娘子
- 黄水枝
- 黑汉条
- 匙羹藤
- 千年耗子屎种子
- 桃金娘
- 地笋
- 透明草
- 翻白叶
- 蛤蟆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