箭杆风
《中华本草》:箭杆风
拼音注音
Jiàn Gǎn Fēnɡ
别名
山姜、小发散、行杆、竹节风
英文名
Rhizome of Dwarf Galangal
出处
出自《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姜科植物花叶山姜的根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lpinia pumila Hook.f.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,除去茎叶,洗净,鲜用或切片晒干。
原形态
花叶山姜,多年生草本。根茎平卧。无地上茎。叶2-3片一丛自根茎生出;叶柄长约2cm;叶舌短,2裂;叶鞘红褐色;叶片椭圆形、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,长达15cm,宽约7cm,先端渐尖,基部急尖,上面绿色,叶脉处颜色较深,其他部位较浅,下面浅绿色;两面均无毛;总状花序自叶鞘间抽出,苞片迟落;花萼管状,长1.3-1.5cm,先端具3齿,紫红色,被短柔毛;花冠白色,管长约1cm,裂片长圆形,钝,较花冠管稍长,侧生退化雄蕊钻状,长3-4m;唇瓣卵形,长约1.2cm,先端短2裂,反折,边缘具粗锯齿,白色,有红色脉纹;花药长5-8mm;花丝长5-10mm;腺体2枚,披针形,长2mm,先端急尖;子房被绢毛。果球形,径约枚,披针形,长2mm,先端急尖;子房被绢毛。果球形,径张1cm,先端有长约1cm的花被残迹。花期4-6月,果期6-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500-1100m的山谷阴湿之处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湖南、广东、广西和云南等地。
性味
味辛;微苦;性温
归经
脾;胃经
功能主治
祛风除湿;行气止痛。主风湿兽痛;腹泻;胃痛;跌打损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30g。外用:适量,煎水熏洗;或鲜品捣敷。
复方
洽产后风痛:箭杆风、过江龙、摈榔钻、血风藤、血党、五指牛奶、石菖蒲、小钻(各适量),煎水熏洗患处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箭杆风
拼音注音
Jiàn Gǎn Fēnɡ
别名
山姜、假砂仁
出处
《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》
来源
为姜科植物箭杆风的根茎。全年可采。
原形态
多年生常绿草本,高可达1米,全株有生姜气味。根茎横走,节上生有须根。嫩芽粉红色,秆直立。叶互生,深绿色,背面叶脉隆起。秆顶开白色小花,有红色斑点。蒴果,椭圆形,鲜红色,内有种子数个,揉之有生姜气味。花期夏季。果熟期冬季。
生境分布
生于溪边、山谷林下较肥沃的地方。分布我国东南部。
性味
辛微苦,温。
功能主治
除湿消肿,行气止痛。治风湿痹痛,胃痛,跌打损伤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0.3~1两。外用:煎水熏洗。
复方
治产后风痛:箭杆风、过江龙、槟榔钻、血风藤、血党、五指牛奶、石菖蒲、小钻(各适量),煎水熏洗患处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箭杆风
拼音注音
Jiàn Gǎn Fēnɡ
别名
山姜、九姜连、华良姜
来源
姜科山姜属植物华山姜Alpinia chinensis Rosc.,以根状茎入药。夏季采挖,洗净晒干。
性味
辛,温。
功能主治
止咳平喘,散寒止痛,除风湿,解疮毒。用于风寒咳喘,胃气痛,风湿关节疼痛,跌损瘀血停滞,月经不调,无名肿毒。
用法用量
0.5~1两,水煎服或作酒剂或捣烂外敷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聚叶虎耳草
- 假蒟
- 蒺藜花
- 粳谷奴
- 黄蜀葵茎
- 贯众
- 毛发唐松草
- 海带根
- 豇豆根
- 倒提壶
- 菊花暗消
- 碱地马蔺
- 老米酒树
- 白朱砂莲
- 金樱子
- 金丝刷
- 金丝矮陀陀
- 省藤
- 猪鬃草
- 麦冬
- 水飞蓟
- 绿衣枳壳
- 老虎泡
- 秋海棠根
- 金狗脊黄毛
- 假茶辣
- 水冬瓜叶
- 蓟罂粟根
- 假菠菜
- 蒺藜根
- 荚蒾子
- 见血封口
- 金凤藤
- 千斤拔
- 白叶藤
- 金沸草
- 矩叶大青
- 黄杞叶
- 鸡毛狗
- 白蒿
- 玉簪
- 阳桃花
- 金合欢
- 假鹰爪根
- 黄刺皮
- 虎耳草
- 饿蚂蝗
- 叶上珠
- 牛嗓管树
- 金沙草
- 金珠柳
- 矩圆线蕨
- 金丝桃果实
- 假蒟子
- 剪夏罗根
- 井边草
- 九里香根
- 荆芥根
- 金橘根
- 节瓜
- 黄藤
- 胶质鼠尾草
- 金星蕨
- 九连灯
- 荆芥
- 角果木叶
- 劲直酢浆草
- 箭叶苣
- 鸡卵草
- 海木
- 假连翘叶
- 粳米
- 杜梨
- 假刺藤
- 山龙眼
- 蒟蒻
- 聚藻
- 金星草
- 金刚大
- 九爪龙
- 金刚口摆
- 蟾酥
- 黑心姜
- 酱头
- 紫玉簪叶
- 蕨麻草
- 井底泥
- 卷丝苦苣苔
- 金挖耳
- 假通草树皮
- 筀笋
- 金刀菜
- 秀丽槭
- 椰子浆
- 蒟酱
- 角果木
- 金丝李
- 矩镰荚苜蓿
- 决明子
- 剑叶铁树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