艾纳香根
《中华本草》:艾纳香根
拼音注音
ài Nà Xiānɡ Gēn
别名
大风艾根
英文名
Root of Balsamiferou Blumea
出处
出自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艾纳香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Blumea balsamifera (L.)DC.采收和储藏:秋季采挖,切片晒干。
原形态
艾纳香 多年生草本或亚灌木,高1-3m。茎粗壮,茎皮灰褐色,有纵条棱,木质部松软,白色,有髓部,节间长2-6cm,被黄褐色密柔毛。下部叶宽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,长22-25cm,宽8-10cm,先端短尖或锐,基部渐狭,具柄,柄两侧有3-5对狭线形的附属物,边缘有细锯齿,上面被柔毛,下面被淡褐色或黄白色密绢状绵毛;中脉在下面凸起,侧脉10-15对;上部叶长圆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,长7-12cm,宽1.5-3.5cm,先端渐尖,基部略尖,无柄或有短柄,柄的两侧常有1-3对狭线形的附属物,全缘或具细锯及羽状齿裂。头状花序多数,排成开展具叶的大圆锥药序;花序梗被黄色密柔毛;总苞钟形;总苞片约6层,外层长圆形,背面被密柔毛,中层线形,内层长于外层4倍;花托蜂窝状。花黄色;雌花多数,花冠檐部2-4齿裂;两性花花冠檐部5齿裂,被短柔毛。瘦果圆柱形,具棱5条,被密柔毛;冠毛红褐色,糙毛状。花期几乎全年。
性味
味辛;性温
功能主治
祛风活血;利水消肿。主风湿关节痛;消化不良;泄泻;水肿;血瘀痛经;跌打肿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30g;或浸酒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艾纳香根
拼音注音
ài Nà Xiānɡ Gēn
出处
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
来源
菊科植物艾纳香的根,植物形态详"艾纳香"条。
性味
辛,温。
功能主治
祛风消肿,活血散瘀。治风湿痛,跌打瘀痛,产后骨痛,受凉腹痛,腹泻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0.5~1两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花叶狗牙七
- 地菍根
- 红云草
- 十两叶
- 草果
- 大理菊
- 黄花稔
- 玉蜀黍叶
- 安徽杜鹃
- 石腊红
- 杉叶
- 扭序花
- 向日葵茎髓
- 地花生
- 矮杨梅皮
- 打箭菊
- 矮茎朱砂根
- 甘遂
- 红果参
- 荔枝草
- 金雀根
- 片鸡尾草
- 大叶樱叶
- 灵砂
- 天荞麦根
- 寒莓根
- 青黛
- 阿尔泰扭藿香
- 蝈蝈
- 麻疯树
- 西藏鸡爪草花
- 全缘榕
- 剑叶玉簪
- 伞花绢毛菊
- 蜈蚣刺
- 尖齿耳蕨
- 匙羹藤
- 灰绿水苎麻
- 奶浆果
- 算盘子根
- 毛梾枝叶
- 黄花夹竹桃叶
- 和合草
- 大鲵
- 八角乌
- 岩豆
- 藏报春
- 大狗尾草
- 石楠
- 水龙胆草根
- 阿尔泰瑞香
- 朴树叶
- 过路惊
- 矮叶书带蕨
- 小檗
- 铁落
- 暗紫贝母
- 衣鱼
- 水红袍
- 牛胆参
- 短柄南蛇藤茎叶
- 赤车使者
- 海南海金沙
- 艾纳香根
- 饴糖
- 山桂花
- 新疆紫草
- 脾寒草
- 水游草
- 菱叶
- 狼油
- 蟾蜍
- 煨姜
- 蝙蝠葛
- 迭裂黄堇
- 罗勒根
- 莲须
- 大风药叶
- (鱼彭)鱼鳃
- 蒲桃种子
- 紫麻
- 紫玉簪
- 罗汉松根皮
- 条裂山莴苣
- 三股筋
- 乌脚枪
- 美人蕉根
- 黑龙丝
- 芸香
- 绿南星
- 鹧鸪脚
- 大砂仁
- 没食子
- 樗鸡
- 掌裂秋海棠
- 淡味当药
- 塔黄
- 大花卫矛果
- 龟胶
- 紫竹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