木荷
《中华本草》:木荷
拼音注音
Mù Hé
别名
木艾树、何树、柯树、木和、回树、木荷柴、横柴。
英文名
root-bark of Schima
出处
出自金华《常用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山茶科植物木荷的根皮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chima superba Gardnet Champ.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收,晒干。
原形态
木荷 常绿乔木,高10-20m。树干挺直;树皮灰褐色或深褐色,粗糙纵裂;小枝皮孔显着。单叶互生;叶柄长1-2cm;叶片单千周,卵状椭圆形、长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,长9-12cm,宽2.5-5cm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或近圆形,边缘具钝锯齿,睚同深绿色,有光泽,网脉下陷,丰面淡绿色,幼时有毛。花两性,径约3cm,常单生于近枝顶叶腋或在枝顶集生成短总状花序;花梗粗壮,长1-2cm;萼片5,半圆形,里面有白色绢毛,缘部有白色睫毛;花瓣5,白色,倒卵形,大小不等,基部及缘部有毛;雄蕊多数,花药丁字着生;子房上位,5室,基部密被绢毛,花柱1,柱头5裂。蒴果木质,褐色,扁圆形,径约1.5cm,疏生细毛,基部具宿存萼片,熟时室背5裂,中轴宿存。种子肾形,淡褐色,长约7mm,;宽约5mm,边缘有翅。花期4-5月,果熟期9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50-1500m向阳山地杂木林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福建、江西、湖南、广东、台湾、贵州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辛;温;有毒
归经
脾经
功能主治
攻毒,消肿。主疔疮;无名肿毒
用法用量
外用:捣敷。
注意
本品因有大毒不可内服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木荷
拼音注音
Mù Hé
别名
木艾树(金华《常用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》),何树(《中国高等植物图鉴》)。
出处
金华《常用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》
来源
为山茶科植物木荷的根皮。全年可采。
原形态
乔木,高8~18米;无毛,或幼枝略被毛。叶革质,卵状椭圆形至矩圆形,长lO~12厘米,宽2.5~5厘米;叶柄长1.4~1.8厘米。花白色,单独腋生或顶生成短总状花序;花梗长1.2~1厘米,通常直立;萼片5,边缘有细毛;花瓣5,倒卵形;雄蕊极多数;子房基部密生细毛。蒴果近球形,径约1.5厘米,5裂,果皮木质。花期5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地杂木林中。分布安徽、浙江、福建、江西、湖南、广东、台湾、贵州、四川等地。
毒性
有大毒。
功能主治
外敷疔疮,无名肿毒。
注意
不可内服。(性味以下出金华《常用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土贝母
- 栾犀
- 雉
- 茶花
- 洋地黄
- 路旁菊
- 岩泽兰
- 兔儿伞
- 秋枫
- 药用小阴地蕨
- 桦树液
- 凤凰衣
- 乌骨鸡
- 紫雪花
- 台湾千金藤
- 拦路虎
- 豆黄
- 接骨木叶
- 白蜡树叶
- 龟甲胶
- 慕荷
- 茶子木花
- 何首乌
- 窝儿七
- 剑叶铁树
- 阳桃
- 蜗牛
- 葱须
- 臭常山
- 秋木瓜
- 杠香藤
- 腰骨藤
- 荆芥
- 尖头蚱蜢
- 救必应
- 梨果榕
- 爵床
- 水团花根
- 姜三七
- 大花卫矛
- 骆驼蹄草
- 莲花
- 裂叶翼首花
- 莲雾根
- 老蜗生
- 明胶
- 莲生桂子草根
- 蒌油
- 蜡梅花
- 雁肉
- 蝲蛄石
- 老鼠瓜
- 莱菔缨
- 辽东栎
- 木姜子
- 蓝胡麻草
- 蓼子草
- 老鸦糊
- 密褶红菇
- 辣根
- 鲢鱼
- 莲叶橐吾
- 鸢胆
- 裂蹄
- 瓶蕨
- 茅香根
- 驳骨丹
- 树头菜
- 百舌鸟
- 盘羊睾丸
- 大鱼鳔花
- 南枳椇
- 老鼠脚迹
- 黑皮跌打
- 豺皮樟根
- 圆叶母草
- 柿
- 木荷
- 竹叶防风
- 鲤鱼皮
- 角翅卫矛果
- 白背杨
- 小三棵针
- 华千金藤
- 豆油
- 大草乌
- 王母钗
- 沙枣花
- 砖子苗
- 石油菜
- 云南小膜盖蕨
- 山豆根
- 钱针万线草
- 蜂窝草
- 衣鱼
- 凤眼草
- 黄珠子草
- 树锦鸡儿
- 紫芝
- 柿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