蝲蛄石
《中华本草》:蝲蛄石
拼音注音
Là Gū Shí
别名
东北蝲蛄、蝲蛄、东北螯虾、朝鲜螯虾
出处
始载于《中国药用动物志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河虾科动物东北蝲蛄的胃内磨石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ambaroides dauricus (Pallas)采收和储藏:每年于5月中、下旬或9月至10月上旬两次脱皮前10-15天捕捉,将体内磨石取出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东北蝲蛄,雌性体长70-84mm。分头胸部和腹部,头胸部由较坚硬的甲壳覆盖,不能活动。全体分20节,其中头部5节,胸部8节,腹部7节。除最后1节无附肝肢外,共有19对附肢。头部有1对复眼,具眼柄,能转动,有5对附肢,其中1对为小触角,1对为大触角,1对大颚,2对小颚;胸部8对附肢,前3对为颚足,后5对为步足,其中第1对螯足特别发达;腹部有6对附肢,为游泳足,其中第6对腹足特别宽大为尾足,与尾节共同形成尾扇或尾鳍。如其腹部迅速屈曲,则身体很快地跃向后方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活于山地溪流或山地附近的河流中,白天隐于石块下,黄昏后开始爬山寻食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松花江、鸭绿江、图门江、镜泊湖、千山附近水域。
形状
性状鉴别,本品呈半圆形,白色,直径0.4-1cm,随原动物的大小而异,厚3-5mm,平面均有一圆形凹陷。质坚硬,气微,味淡。
化学成分
主含碳酸钙。
性味
味甘;涩;性平
归经
入肝、肾、大肠三经
功能主治
强壮筋骨;止泻;止血。主小儿佝偻病;久泻久痢;创伤出血
用法用量
内服:研末,3-6g。外用:适量,研末撒。
各家论述
《中国药用动物志》:有止血、止泻、利尿、壮筋骨的作甲。主治外伤出血、小儿软骨症、泻痢等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蝲蛄石
拼音注音
Là Gū Shí
别名
东北蝲蛄[东北螯虾]、蝲蛄
来源
甲壳纲蝲蛄科东北蝲蛄Cambaroides dauricus (Pallas);朝鲜蝲蛄C. similis (Koelbel);蝲蛄C. schrenskii (Kessler),以体内的碳酸钙石入药。
生境分布
东北。
功能主治
止血,止泻,利小便,壮筋骨。主治刀伤出血,小儿软骨,泻痢,心腹刺痛等。
用法用量
1~2钱,外用适量。
备注
蝲蛄是肺蛭的中间宿主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石首鱼
- 蚕豆花
- 回回蒜果
- 葫芦
- 天目琼花
- 羊毛绒球蟹
- 牧马豆
- 浮海石
- 老鸦糊
- 水牛皮
- 芸香草
- 圣罗勒
- 川梨
- 水苎麻
- 朴树叶
- 花椒
- 羖羊角
- 凤丫草
- 礜石
- 穞豆
- 猕猴梨叶
- 益母草
- 土燕窝
- 花生壳
- 花蝴蝶根
- 沙塘木
- 石上藕
- 掐不齐
- 华南桦
- 脉果漆
- 花叶矮陀陀
- 地瓜子
- 桑叶
- 红铁泡刺
- 吴茱萸叶
- 佛指甲
- 蜻蜓
- 核桃楸果仁
- 荷苞花根
- 红毛七
- 虎皮楠
- 水团花
- 绣线菊叶
- 接筋草
- 海蜇
- 兔儿伞
- 水老虎
- 西红柿
- 水马桑
- 沙棘
- 木竹子
- 信石
- 山野豌豆
- 红郎伞
- 华细辛
- 水茄冬果
- 藏菖蒲
- 虫笋
- 滇南马钱
- 山橙叶
- 扶桑花
- 大花美人蕉
- 广西花点草根
- 水晶兰
- 木槿子
- 地棠花
- 山茱萸
- 夏蜡梅
- 刀灰树
- 红三七
- 杏花
- 黄芫花
- 细叶小羽藓
- 堆莴苣
- 芋头花
- 木贼
- 老鸦花藤
- 油鸭
- 山乌珠根
- 喉咙草
- 澜江百合
- 锈毛旋蒴苣苔
- 小无心菜
- 红半边莲
- 罂粟嫩苗
- 石上瓜子菜
- 山苏子根
- 木瓜根
- 西藏桃叶珊瑚根
- 水翁根
- 清风藤
- 山橘叶
- 仙半夏
- 芒萁骨根
- 葶苈
- 毛叶西香罗勒
- 旱柳叶
- 花血藤
- 生藤
- 地莓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