竹叶防风
《*辞典》:竹叶防风
拼音注音
Zhú Yè Fánɡ Fēnɡ
别名
鸡足防风(《昆明药植调查报告》),云防风(《中药志》),西防风(《四川中药志》)。
出处
《滇南本草》
来源
为伞形科植物竹叶防风的根。春、秋均可采挖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30~50厘米。有长圆状直根。茎单生或少数丛生,全体几光滑无毛。基生叶为3出羽状复叶,具柄,长3~4厘米;裂片长梭形或线状披针形,全缘,两端渐尖,平行脉3~5条,明显;茎生叶与基生叶相似,但叶片较小,叶柄基部抱茎,在顶端的叶几乎不为复叶而为单叶。复伞形花序腋生或顶生;伞柄5~8,无总苞;小伞梗10~20,不等长,基部有小总苞片数枚,狭披针形,无毛;萼齿短三角形;花瓣5,白色,先端尖锐,略向内弯;雄蕊5,花丝弯曲,药纵直开裂;子房卵形,花柱较短。双悬果卵圆形,紫棕色,有显着的果棱,但不木质化。花期8~9月。果期9~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荒山路旁及山坡草丛中。分布云南、四川、贵州等地。产于云南、四川等地。
形状
干燥根呈圆锥形或长圆柱形,微弯曲,有时分枝,长10~20厘米,直径约0.5~1.5厘米,外表灰棕色或棕黄色。根头部有时膨大(达2厘米)或有时缩小,顶端有明显下陷的茎痕,四周有细环纹和残存的叶鞘纤维。根部有致密的纵皱纹及横长而凸出的皮孔,有时可见点状突起的须根痕。质坚实,不易折断,断面不平坦,中央为黄色的木质部,皮层占根的大部分,白色,散生棕色油点,接近形成层部尤多。气香,味微甘而涩。以条肥大,外皮细黄,内心白,现菊花心,有油质,味甘者为佳。
本品在云南、四川地区习惯作防风使用,参见"防风"条。
药理作用
同属植物台结晶性强心甙,2.2克干草相当于1个猫单位。该植物之提取物对离体兔耳血管有收缩作用。
性味
①《滇南本草》:"性温,味辛。"
②《四川中药志》:"性温,味甘辛,无毒。"
炮制
除去残茎,用水浸泡,捞出,润透后切片,晒干。
归经
《四川中药志》:"入肝、脾、膀胱三经。"
功能主治
解表,祛风,胜湿。治感冒,风寒湿痹,痈肿疮疡,破伤风。
①《滇南本草》:"泻肺气(一作泻脾),治风,通行十二经络。(疗)一切风寒湿痹,筋骨疼痛,痈肿等症。杀附子毒。"
②《四川中药志》:"发表镇痛,祛风胜湿。治外感表症,头痛昏眩,关节疼痛,四肢拘挛,目赤,疮疡及破伤风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~3钱;或入丸、散。
备注
同属植物松叶防风在云南与上种同供药用。主要区别是叶呈狭线形。参见"防风"条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丽江青木香
- 树五加
- 心叶荚蒾根
- 小黄连刺
- 巴豆叶
- 黑面叶
- 桦木皮
- 腺毛金星蕨
- 水边指甲花
- 粘山药
- 芒小米草
- 山核桃皮
- 土黄连
- 白果槲寄生
- 蒙古扁桃
- 马尾千金草
- 软蒺藜
- 马尾伸筋草
- 水八角莲
- 虫白蜡
- 蚂蚁上树
- 珍珠莲根
- 珍珠绣球
- 皱叶子
- 两色乌头
- 亮叶桦根
- 十大功劳根
- 红花寄生
- 皮哨子
- 山楂木
- 白花映山红
- 豹皮菇
- 苍白过路黄
- 小叶三点金
- 轮叶铃子香
- 小蜡树
- 五叶壁藤
- 蓝花棘豆
- 莓叶委陵菜
- 桑螵蛸
- 方叶五月茶
- 天山雪莲花
- 序梗女贞
- 两色瓦韦
- 乔木紫珠
- 菾菜根
- 水茴香藻
- 鹧鸪脂
- 旋花
- 细叶泥炭藓
- 异株百里香
- 细叶十大功劳
- 海菜
- 滇南千里光
- 棱枝槲寄生
- 海带
- 绿百合
- 金荞麦茎叶
- 痢止蒿
- 钻地风
- 五叶木通
- 八月炸
- 澜沧扁担杆
- 毒箭羊角拗
- 旱荷叶
- 四叶草
- 葫芦藓
- 荡皮参
- 韭子
- 绿盐
- 海木
- 细辛
- 金箔
- 金鱼
- 锦鸡
- 榆花
- 油鸭
- 柚皮
- 榅桲
- 漏芦
- 绿矾
- 柚叶
- 油鱼
- 理石
- 椰根
- 海芋
- 菥蓂
- 三爪龙
- 柚核
- 樱额
- 灯蛾
- 油炸木
- 腊雪
- 狼麻
- 缬草
- 椰子壳
- 莱菔缨
- 省雀花
- 旱柳
- 杜父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