杜父鱼
《中华本草》:杜父鱼
拼音注音
Dù Fù Yú
别名
四鲶鲈、渡父鱼、舩矴鱼、伏念鱼
英文名
Artedius;Cottus;Sculpin
出处
始载于《临海志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杜父鱼科动物松江鲈的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ottus pollux Gunther.采收和储藏:常年均可捕捞,捕后,除去内脏,鲜用。
原形态
松江鲈,体前部平扁,渐后近圆筒形。一般长约12cm。头大,宽而扁吻长略钝,眼稍小,侧上位,中凹平,两缘高凸,形成眼上棱。顶枕部两侧各有一顶枕棱,其外侧各有一眼后棱,眼下方各有一眼下棱,各棱均无棘。口宽大,上颌较长,上下颌、犁及腭骨均有绒毛状牙群,左右犁骨牙群连成半月形。前鳃盖骨有4棘,上棘较大。体无鳞而有很多小突起。侧线中位,平直,侧线孔约37个。背鳍Ⅷ-10-12,基部微连,鳍棘细弱。臀鳍17-18,与第2背鳍相对。胸鳍长圆形,较宽大,可达第2背鳍。腹鳍位于胸鳍基前缘后下方。尾鳍后缘略圆凸。体黄褐色,体侧具褐色横纹5-6条。眼周有暗褐色辐状纹。背鳍棘前部具一黑色大斑。鳃盖膜及臀鳍基部呈橘红色。各鳍淡黄均具黑色小斑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为近海底栖小型鱼类,肉食性。春季产卵,于5-6朋幼鱼进入淡水生长育肥。冬季游向河口及近海。资源分布:我国分布于渤海、黄海和东海。
性味
味甘;性温
归经
脾;胃经
功能主治
健脾益气。主脾虚食少;胃脘疼痛;形瘦乏力;大便溏泄;小儿疳积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0-60g。
各家论述
1.《本草纲目》:主治小儿差颓。用此鱼掰开,口咬之,七下即消。2.《中国药学大辞典》:性质甘温,无毒。主治补脾胃,壮阳道、治噎膈。消水肿,疗疥疮,治小儿阴核大小、掰开口咬七下即消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辣椒
- 顶头马蓝
- 貂尾
- 鄂报春
- 短柄五加
- 灯笼婆婆纳
- 灯台莲
- 盾叶唐松草
- 栓皮栎
- 淡竹根
- 灯油藤子
- 鹅胆
- 豆根木蓝
- 豆腐渣果
- 钉耙七
- 滇五味
- 点头菊
- 稻槎菜
- 滇南美登木
- 滇白芷果
- 杜楝
- 点地梅
- 豆腐浆
- 淡豆豉
- 都咸子
- 都咸子树皮
- 胆木
- 莪术
- 钉头果
- 峨嵋耳蕨
- 鹅腿骨
- 灯笼草
- 鹅肠菜
- 峨眉黄芩
- 滴水珠
- 椴叶独活
- 豆瓣香
- 柔软石韦
- 虎头兰
- 泡花子
- 荷莲豆菜
- 秦皮
- 薄荷素油
- 青丝线
- 滇列当
- 滇西风毛菊
- 紫梢花
- 多齿蹄盖蕨
- 皱叶变豆菜
- 山大黄(华北大黄)
- 赤茯苓
- 丁公藤
- 天水蚁草
- 牛肋筋
- 峨眉紫金牛
- 鳆鱼
- 野棕
- 一枝黄花
- 老鸦胆叶
- 蝇子草
- 吴茱萸叶
- 骨把
- 干岩矸
- 羊角桃
- 野山楂
- 牛筋草
- 洋地黄
- 云杉球果
- 桔梗
- 紫草茸
- 独叶一枝花
- 益智
- 橘络
- 鸭脚板草
- 红川乌
- 大过路黄
- 矮叶书带蕨
- 芡实叶
- 蟾蜍胆
- 合萌
- 漏斗瓶蕨
- 龙胆地丁
- 落葵
- 磨盘草子
- 杏仁
- 广金钱草
- 辣辣菜
- 冲天果
- 麋脂
- 青杠膏
- 蛇附子
- 蔓荆子
- 秀丽野海棠
- 刺梨根
- 白果根
- 白鹤灵芝
- 十三年花
- 褐带环口螺
- 铜锤草
- 红接骨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