杜父鱼
《中华本草》:杜父鱼
拼音注音
Dù Fù Yú
别名
四鲶鲈、渡父鱼、舩矴鱼、伏念鱼
英文名
Artedius;Cottus;Sculpin
出处
始载于《临海志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杜父鱼科动物松江鲈的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ottus pollux Gunther.采收和储藏:常年均可捕捞,捕后,除去内脏,鲜用。
原形态
松江鲈,体前部平扁,渐后近圆筒形。一般长约12cm。头大,宽而扁吻长略钝,眼稍小,侧上位,中凹平,两缘高凸,形成眼上棱。顶枕部两侧各有一顶枕棱,其外侧各有一眼后棱,眼下方各有一眼下棱,各棱均无棘。口宽大,上颌较长,上下颌、犁及腭骨均有绒毛状牙群,左右犁骨牙群连成半月形。前鳃盖骨有4棘,上棘较大。体无鳞而有很多小突起。侧线中位,平直,侧线孔约37个。背鳍Ⅷ-10-12,基部微连,鳍棘细弱。臀鳍17-18,与第2背鳍相对。胸鳍长圆形,较宽大,可达第2背鳍。腹鳍位于胸鳍基前缘后下方。尾鳍后缘略圆凸。体黄褐色,体侧具褐色横纹5-6条。眼周有暗褐色辐状纹。背鳍棘前部具一黑色大斑。鳃盖膜及臀鳍基部呈橘红色。各鳍淡黄均具黑色小斑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为近海底栖小型鱼类,肉食性。春季产卵,于5-6朋幼鱼进入淡水生长育肥。冬季游向河口及近海。资源分布:我国分布于渤海、黄海和东海。
性味
味甘;性温
归经
脾;胃经
功能主治
健脾益气。主脾虚食少;胃脘疼痛;形瘦乏力;大便溏泄;小儿疳积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0-60g。
各家论述
1.《本草纲目》:主治小儿差颓。用此鱼掰开,口咬之,七下即消。2.《中国药学大辞典》:性质甘温,无毒。主治补脾胃,壮阳道、治噎膈。消水肿,疗疥疮,治小儿阴核大小、掰开口咬七下即消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西藏桃叶珊瑚果
- 刺柄南星
- 止血丹
- 回回豆
- 降龙草
- 芒小米草
- 清香桂
- 海蓬子
- 刺鸭脚木
- 金樱根
- 葎草
- 野靛青
- 小漆树
- 甘肃棘豆
- 林背子
- 刺瓜
- 柞蚕蛹
- 蒲公英
- 单叶铁线莲
- 猕猴桃藤中汁
- 小茅香
- 栗毛球
- 木瓜核
- 大叶紫薇
- 猪殃殃
- 黄皮血藤
- 箭叶蓼
- 赤芍药
- 金箔
- 蛇王藤
- 牛金子
- 萆薢
- 骆驼黄
- 柳根
- 牡丹花
- 海螺壳
- 麝香壳
- 茳芒决明
- 博落回
- 蟹爪
- 香椿子
- 四脚蛇
- 红茴香根
- 金猫头
- 雀翘
- 楤木根
- 鲜黄连
- 荔枝草
- 象皮
- 夏至草
- 玳瑁
- 鸽粪
- 绣球花
- 擘蓝
- 秋子梨
- 奶浆参
- 望月砂
- 虎杖
- 华山矾根
- 炙红芪
- 卷耳
- 大横纹
- 裂叶秋海棠
- 黄杨
- 簇生卷耳
- 曼陀罗子
- 麻油
- 七叶一把伞
- 苞叶木
- 土大黄叶
- 法半夏
- 鷩雉
- 异木患
- 蜂胶
- 猪肚
- 香石藤果
- 金不换
- 土半夏
- 紫背天葵草
- 石斛
- 剪刀股
- 三颗针
- 竹林消
- 乌榄核
- 带刺马鞭
- 冰球子
- 海松子
- 勒马回
- 红毛鸡
- 花椒叶
- 护心草
- 水枇杷
- 锅铲叶
- 南牡蒿
- 红帽顶
- 木香花
- 白背叶根
- 七里香
- 黑豆衣
- 飞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