软蒺藜
《中华本草》:软蒺藜
拼音注音
Ruǎn Jí Lí
别名
藜
出处
出自《山东中草药手册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藜科植物西伯利亚滨藜和中亚滨藜的果实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Atriplex sibirica L.[Obione sibirica Fisch.]2.Atriplex.centralasiatica Iljin采收和储藏:秋季果实成熟后割取地上部分,晒干,打下果实,去净杂质。
栽培
1.生于盐碱滩、湖边、河岸和固定沙丘上或见于草地和路边。[br]2.生于戈壁、荒地、河岸和盐碱化土上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1.分布于东北、华北、西北及山东等地。2.分布于华北、西北及吉林、辽宁。资源分布:1.一年生草本,高20~50cm。茎直立,钝四棱形,通常自基部分枝,有白粉粒;枝斜升,有条纹。叶互生;叶柄长3~6mm;叶片卵状三角形至菱状卵形,长3~5cm,宽1.5~3cm,先端微钝基部宽楔形,边缘有疏锯齿,近基部的1对齿较大,成裂片状,下面灰白色,密生粉粒。团伞花序,几遍布叶腋;花单性;雄花花被片5,雄蕊5,花丝基部连合;雌花无花被,为2个合生苞片包围;果期苞片膨大,木质,表面具多数不规则的刺状突起,顶缘牙齿状,基部楔形。胞果卵形或近圆形,果皮膜质,白色,与种子贴伏。种子直立,红褐色或
形状
性状鉴别(1)中亚滨藜 胞果外被2片宿存苞片,直径0.4-1.4cm,土黄色或浅绿色。苞片为扁平扇形,有3条放射状隆起的主脉及网状细脉,无棘状突起,上部扇形,边缘波状或稍成5浅裂,基部渐细成短果柄。剥开两苞片露出扁圆形胞果1枚,呈棕色,直径约3mm。表面光滑,一侧有喙状突起。果皮与种皮均薄,剥开后呈淡黄色,富油质。气微弱,味微酸咸。[br](2)西伯利亚滨藜 苞片基部具棘状、软棘状或疣状突起,但不刺手。(图3)
药理作用
具抗病毒作用及抗血吸虫作用[1]。
性味
苦;性平
归经
肺;肝经
功能主治
清肝明目;祛风止痒;活血消肿;通乳。主目赤肿痛;头痛;头晕;咳逆;喉痹;风疹;皮肤癌痒;肿毒;乳汁不畅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9g。外用;适量.煎水洗。
各家论述
1.《山东中草药手册》:散风,明目。治结合膜炎,风疹瘙痒。2.《内蒙古中草药》:清肝明目,祛风活血,消肿。治头痛,皮肤瘙痒,肿毒,乳汁不通。3.《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》:平肝明目。治恶血症结,头痛,咳逆,皮肤风痒,喉痹,疮痒,肿毒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软蒺藜
拼音注音
Ruǎn Jí Lí
别名
白蒺藜(《山东中草药手册》),碱灰菜、麻落粒(《内蒙古中草药》),大灰条、灰菜(《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》)。
出处
《山东中草药手册》
来源
为藜科植物西伯利亚滨藜的果实。8~9月采收,割取全草,晒干,打下果实,碾去硬刺后备用。
原形态
一年生草本,高20~50厘米。茎直立,钝四棱形,通常自基部分枝,有白粉粒;枝斜升,有条纹。叶互生,菱状卵形,长3~5厘米,宽1.5~3厘米,先端微钝,基部宽楔形,边缘通常有波状钝锯齿,中部的一对齿较大,成裂片状,下面密生粉粒,灰白色;叶柄短。团伞花宇,几遍布叶腋;花单性;雄花花被片5,雄蕊3~5;雌花无花被,为2个合生苞片包围;果期苞片膨大,木质,生短棘状突起,顶缘牙齿状,基部楔形,有短柄。胞果卵形或近圆形。种子直立,红褐色或淡黄褐色,长2~2.5毫米。花期8~9月。果期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盐碱滩、湖边、河岸和固定沙丘上,或见于草地、宅旁和路边等地。分布东北、西北、华北各地。
性味
苦,平。
①《山东中草药手册》:"苦,温。"
②《内蒙古中草药》:"苦微酸咸,平。"
功能主治
祛风,活血,清肝,明目。治结合膜炎,头痛,皮肤瘙痒,肿毒,乳汁不通。
①《山东中草药手册》:"散风,明目。治结合膜炎,风疹瘙痒。"
②《内蒙古中草药》:"清肝明目,祛风活血,消肿。治头痛,皮肤瘙痒,肿毒,乳汁不通。"
③《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》:"平肝明目。治恶血症结,头痛,咳逆,皮肤风痒,喉痹,疮痒,肿毒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~3钱,外用:煎水洗。
复方
①治头痛头晕,目赤肿痛:软蒺藜、草决明、青葙子、菊花,水煎服。(《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》)
②治皮肤瘙痒,荨麻疹:软蒺藜、地肤子各适量,煎汤外洗。(《内蒙古中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三对节
- 黄蜀葵
- 三块瓦
- 铅霜
- 野猪皮
- 砂茴香子
- 尾叶越橘
- 芜菁子
- 镜面草
- 玉簪花
- 费菜
- 秤杆升麻
- 木本猪毛菜
- 脓见愁
- 虾须草
- 多花猕猴桃
- 马乳
- 对马耳蕨根
- 华中瘤足蕨
- 枳茹
- 白英
- 小草乌
- 鱼虱子
- 鸢尾
- 铁杆地柏枝
- 艾叶
- 走马胎叶
- 祖司麻
- 威灵仙叶
- 小对叶草
- 紫葳茎叶
- 竹节树
- 云南金莲花
- 熊掌
- 萱草嫩苗
- 血余炭
- 蜈蚣萍
- 玉蜀黍
- 万年青根
- 玉兰花
- 小柳拐
- 鲤鱼鳞
- 野梨枝叶
- 盘羊睾丸
- 竹(鼠留)子油
- 囊距翠雀
- 野海椒
- 天目木姜子
- 榔榆皮
- 鸭脚艾
- 微毛柃
- 玉珊瑚根
- 竹叶椒叶
- 菟丝子
- 香加皮
- 隔山消
- 小酒瓶花
- 阔叶赤车使者
- 醉针茅
- 蛤蒌
- 木半夏叶
- 泽藓
- 滇杠柳
- 藏报春花
- 秃疮花
- 山梅花
- 白柳
- 鸱肉
- 绿百合
- 小岩白菜
- 溪黄草
- 斩龙草
- 黑头草
- 滨海前胡
- 石蒜
- 牛藤
- 白杨树根皮
- 椰子壳
- 西洋菜干
- 凤尾铁角蕨
- 红绿草
- 云杉球果
- 刺黄连
- 桃子
- 石蚕
- 水前草
- 素兴花
- 地浆
- 大风子
- 四照花
- 小构树汁
- 钻秆虫
- 雪乌
- 全缘凤尾蕨
- 线叶金鸡菊
- 檵花
- 犁头尖
- 刺楸
- 莲蓬草
- 苦瓜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