理石
《中华本草》《中药大辞典》:理石
拼音注音
Lǐ Shí
别名
立制石、肌石、长理石、肥石、不灰木
英文名
Fibrous gypsum
出处
出自《神农本草经》。1.《本草衍义》:理石如长石,但理石如石膏顺理而细,其非顺理而细看为长石,治疗亦不相辽。2.《纲目》:理石,即石膏中之长文细直如丝而明洁色带微青者。唐人谓石膏为寒水石,长石为石膏,故苏恭言其不似石膏也。此石与软石膏一类二色,亦可通用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硫酸盐类石膏族矿物石膏[Ca(SO4)·2H2O]与硬石膏[Ca(SO4)]的集合体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Gypsum and Anhydrite
原形态
单斜晶系。属个体纤维状、集合体细脉状或透镜状的石膏变种。新鲜面白色,风化面灰、黄、褐黄等色,或被粘土质围岩污染,呈青灰等色调。条痕白色。新鲜断面丝绢光泽,或见解理面的反光亮点;风化面黯淡,无光泽。肉眼见不到解理面,只见平行纤维方向的解理纹和(或)斜交纤维的解理纹。断口 不平坦至参差状。硬度2(脱水—硬石膏化则硬度增大),性脆,易碎。相对密度2.3(或随硬石膏化增大密度)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形成于各种类型石膏层的裂隙或硬石膏层水化部位。资源分布:山西、陕西、湖北等地均有此资源。
形状
性状鉴别 本品为不规则块状。深灰色。体较轻,质硬脆,可砸碎,断面大部分粗糙,呈暗灰色,解理面可见到明显亮星;其中部分可见到直立的细纤维,纤维间亦可见到亮星。气、味皆淡。[br]显微鉴别 (1)石膏 参见“石膏”条。(2)硬石膏 参见“长石”条。
性味
辛甘;寒;无毒
鉴别
(1)石膏 参见“石膏”条。(2)硬石膏 参见“长石”条。[br]X射线衍射分析曲线:7.68(>10),4.31(5),3.82(10),3.08(6),2.88(2),2.80(1),2.70(2),2.61(1),2.54(1),2.51(1),2.46(1),2.22(2),由此表明理石主要组成矿物为石膏。[br]差热分析曲线:吸热175℃(大),205℃(大);放热375℃(微);由125℃始230℃止失重;表明属石膏的特征;但不同于纯石膏曲线。
归经
胃经
功能主治
清热除烦;养胃益阴;益清明目;消积破聚。主身热心烦;痿痹;消渴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。
注意
《本草经集注》:滑石为之使,恶麻黄。
各家论述
1.《本经》:主身热,利胃解烦,益精明目,破积聚,去三虫。2.《别录》:除营卫中去来大热、结热,解烦毒,止消渴,及中风痿痹。3.《唐本草》:酒渍服之,疗癖,令人肥悦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《中药大辞典》
《*辞典》:理石
拼音注音
Lǐ Shí
别名
立制石(《本经》),肌石(《别录》)。
出处
《本经》
来源
为硫酸盐类矿物石膏中的纤维石膏。
原形态
纤维石膏:为白色纤维状,或针状,而具有绢丝光泽之块,微透明,参见"石膏"条。
性味
辛甘,寐。
①《本经》:"味辛,寒。"
②《别录》:"甘,大寒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清热,除烦,止渴。
①《本经》:"主身热,利胃解烦,益精明目,破积聚,去三虫。"
②《别录》:"除营卫中去来大热、结热,解烦毒,止消渴,及中风痿痹。"
③《唐本草》:"酒溃服之,疗癖,令人肥悦。"
注意
《本草经集注》:"滑石为主使,恶麻黄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罗布麻
- 老虎俐
- 老蜗生
- 莲生桂子草根
- 莲雾根
- 蒌油
- 蓝布正
- 石上开花
- 蓝花茶
- 石油菜
- 老鼠瓜
- 老鼠簕
- 菱粉
- 睡莲
- 石上莲
- 石草鞋
- 莱菔缨
- 理肺散
- 辽东栎
- 辽东栎皮
- 雷公七
- 魿鱼
- 蝲蛄石
- 穞豆
- 老虎耳根
- 绿豆叶
- 绿豆花
- 花叶冷水花
- 石燕
- 老鸦糊
- 老鼠吹箫
- 鲈鲤
- 蓼子草
- 狼萁草
- 辣根
- 螲蟷
- 石蒟
- 澜江百合
- 蓝胡麻草
- 石斛露
- 石枣子
- 铁栏杆
- 老头草
- 老鸦嘴
- 老鸦花藤
- 蓝锡莎菊
- 辣根菜
- 辽东栎壳斗
- 石参
- 杏叶
- 鲤鱼血
- 榄仁树皮
- 老蛇头
- 石上瓜子菜
- 连香树果
- 衡州乌药
- 驴阴茎
- 石莲
- 萝卜防己
- 榔榆皮
- 蒌叶
- 裂序楼梯草
- 锅焦
- 莱菔
- 蓝花龙胆
- 老婆子针线
- 石串莲
- 连蕊茶
- 单根木
- 白兰花叶
- 芦荟叶
- 老鹳草
- 狼尾巴蒿
- 辣姜子
- 绿豆
- 莲子
- 老枪谷
- 雷蘑
- 枸橘
- 鱼草
- 石茶
- 石萝藤
- 芦根
- 辣根草
- 绿笋片
- 罗汉松叶
- 石枣
- 梨叶
- 莲叶橐吾
- 莲衣
- 蓝萼香茶菜
- 石指甲
- 棱叶韭
- 狼紫草
- 省雀花
- 罗勒
- 偷筋草
- 蓝猪耳
- 仙鹤草根芽
- 鲢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