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月浑子
《中华本草》:阿月浑子
拼音注音
ā Yuè Hún Zǐ
别名
胡棒子、无名子。
出处
阿月浑子始载于《本草拾遗》,云:“阿月浑子……生西国诸蕃,云与胡榛子同树,一岁棒子,二岁浑子也。”《纲目》亦录着,引《海药本草》云:“按徐表《南州记》云:无名木生岭南山谷,其实状若榛子,号无名子,波斯家呼为阿月浑子也。”《纲目拾遗》亦录着,其云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漆树科植物阿月浑子的果实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istacia vera L.采收和储藏:7-8月采收成熟的果实,晒干备用。
原形态
阿月浑子 落叶小乔木,高5-7m。小枝粗壮、圆柱形,具条纹和小皮孔,被微柔毛或近无毛;幼枝常被毛。奇数羽状复叶互生,通常具3小叶,稀5小叶;叶柄上面平,无翅或具狭翅;小叶无柄或几无柄,叶卵形或阔椭圆形,长4-10cm,宽2.5-6.5cm,顶生小叶较大,先端钝或急尖,具小尖头,基部阔楔形、圆形或截形,侧生小叶基部常不对称,全缘,叶上面无毛,叶下面疏被微柔毛,革质。花雌雄异株;圆锥花序长4-10cm,花序轴及分枝被柔毛,具条纹,雄花序宽大,密集;雄花花被3-5,长圆形,大小不等,雄蕊5-6;雌花花被3-5,长圆形,膜质,边缘具卷曲睫毛;子房无柄,长圆形,长约lmm,花柱长约0.5mm。核果卵形或长椭圆形,果柄长约3cm,果较大,长约2cm,宽约1cm,先端急尖,具细尖头,成熟时黄绿色至粉红色。花期3-5月,果期7-8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我国新疆有栽培。资源分布:产叙利亚、伊拉克、伊朗、前苏联西南部及南欧。
形状
性状鉴别 果实呈卵形或广卵形,稍扁,长1.3-2.2cm,宽约lcm,棕黄色至紫红色,先端尖,基部截形,有果柄残痕,表面有纵行略扭曲的棱条纹和断续的点状突起,果皮易开裂;果核长1.2-2cm,卵圆形或椭圆形,先端尖,光滑,灰白色,果壳坚硬,厚约lmm。种子表皮呈灰棕色或带紫红,基部种脐呈长方形疤痕状,痕长约3mm,内部绿色至淡绿色。气微,味微甘香。[br]显微鉴别 种子横切面:种皮细胞1列,切向延长呈长方形;下为1-2列巨细胞;颓废的薄壁细胞常破坏模糊,并散在螺纹导管,直径约10μm,子叶细胞多角形,含油滴和糊粉粒。
性味
辛;温
功能主治
温肾;暖脾。主肾虚腰冷;阳痿;脾虚冷痢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白刺花叶
- 甘蕉根
- 黄珠子草
- 臭樟
- 山橘
- 砂茴香
- 蝙蝠藤
- 接气草
- 掐不齐
- 梨果榕
- 虎尾草
- 红叶藤
- 一匹草
- 苦木
- 短穗兔耳草
- 苋实
- 天麻茎叶
- 丹参
- 白毛鹿茸草
- 白鹤藤
- 藏丁香
- 黑老头
- 娃娃拳
- 箭杆七
- 螳螂
- 岩檀香
- 鲨鱼心
- 九龙藤
- 刺梨根
- 刺蒺藜
- 扭筋草
- 黄花小二仙草
- 岗梅
- 水枇杷
- 两指剑
- 裂叶秋海棠
- 鳕鱼鳔
- 芫花
- 薤白
- 绵萆薢
- 蓬莱草
- 酒糟
- 榕树皮
- 地筋
- 野大豆藤
- 赛繁缕
- 獾油
- 柳杉
- 和合草
- 浮萍
- 丁香蓼
- 寸金草
- 穬麦蘖
- 六道木
- 芨芨草
- 长春花
- 龙须草
- 过岗龙
- 橘皮
- 浮海石
- 含羞草
- 菰
- 芙蓉花
- 风化硝
- 蛇王藤
- 黄颡鱼涎
- 一点血
- 松下兰
- 粳谷奴
- 野西瓜苗
- 狗肾
- 花皮胶藤
- 斩龙草
- 黄鳝
- 玄精石
- 干岩矸
- 花生壳
- 乌榄核
- 梨
- 鸡屎白
- 刺芋
- 蛇疙瘩
- 酸水草
- 风毛菊
- 砂漏芦根
- 接骨草
- 亚泵礴
- 臭矢菜
- 箭叶蓼
- 猕猴桃藤中汁
- 猫骨
- 止血扇菇
- 三点金草
- 金不换
- 屎咕咕
- 狗脚迹
- 风湿木
- 狼油
- 金剪刀草
- 骆驼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