野拔子
《中华本草》:野拔子
拼音注音
Yě Bá Zǐ
别名
香苏草、野苏、野香苏、崩疮药、扫把茶、膜悠麻、小苏苏棵、里香薷、狗尾巴香、山香、鬼米香条、小野菝子、满山香、小坝子
英文名
all-grass of Rugulose Elsholtzia
出处
出自《云南中草药选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唇形科植物细皱香薷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Elsholtzia rugulosa Hemsl.[Aphanochilus rugulosus(Hemsl.)Kudo]采收和储藏:秋季采收,阴干。
原形态
细皱香薷,半灌木,高0.3-1.5m。枝四棱形,密被白色微柔毛。叶对生;叶柄长0.5-2.5cm,密被白色柔毛;叶片卵形或椭圆状菱形,长2-7.5cm,宽1-3.5cm,先端急尖或微钝,基部楔形,边缘具钝锯齿,近基部全缘,上面具皱纹,被毛,下面密被灰白色绒毛。轮伞花序多桦密集成假穗状花序,着生于主茎及侧枝顶部,长5-15cm,序轴密被灰白色绒毛;苞片钻形,被灰白色绒毛;苞片钻形,被灰白色绒毛;花萼钏形,长约1.5mm,外面被灰白色绒毛,萼齿5;花完淡紫色或白色,长约4mm,外面被柔毛,上唇直立,先端微缺,下唇3裂,中裂片圆形,边缘啮蚀状,侧裂片短,半圆形;雄蕊4,前对较长,伸出,花丝略被毛,花药2室;子房4裂,花柱超出雄蕊,柱头2裂。小坚果长圆形,长约1mm,淡黄色。花期9-11月,果期10-12月或翌年2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300-2800m的山坡草地、空旷地、路旁、林下或灌丛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广西、四川、贵州和云南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,茎呈方柱形,长30-150cm,表面灰褐色或黄褐色,有不规则裂纹和白色短柔毛。叶对生,皱缩或脱落,展平后呈椭圆形或菱状椭圆形,长1-3cm,宽0.5-2cm,表面暗绿色,有皱纹及粗毛茸,背面灰绿色,密生灰白色短柔毛;叶柄长0.5-2.5cm。在顶端或叶腋可见假穗状花序,花黄白色。气香,味辛、凉。
性味
味辛;苦;性凉
功能主治
解表退热;化湿和中。主感冒发热;头痛;呕吐泄泻;痢疾;烂疮;鼻衄咳血;外伤出血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2g。
各家论述
1.《广西药植名录》:治烂疮。2.《云南中草药选》:清热解毒,消食化积。治伤风感冒。消化不良,腹痛腹胀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干冬菜
- 榧花
- 光亮密网蕨
- 鼠胆
- 小石松
- 波棱瓜
- 玫瑰露
- 梁王茶
- 寄居蟹
- 山橘
- 柏子仁
- 小岩白菜
- 细叶黄杨
- 竹(鼠留)子油
- 鸬鹚翅羽
- 黄断肠草
- 鼬瓣花
- 木姜子茎
- 蔓草虫豆
- 红芋
- 刺蓼
- 蜂乳
- 红茴香叶
- 鮧鱼目
- 芭茅
- 台湾土豆蔻
- 密花树
- 白线蛇
- 海金沙草
- 朱蕉
- 钓樟枝叶
- 挂兰
- 金箔
- 赛北紫堇
- 湖瓜草
- 女菀
- 蝌蚪
- 臭黄荆根
- 黑虎七
- 根辣
- 禾叶墨斛
- 野牡丹
- 温大青
- 三角叶风毛菊
- 海蛇
- 地磨薯
- 金丝藤
- 枫香树叶
- 构树
- 苦果
- 千屈草
- 黄栎
- 庵 (艹闾)子
- 千里找根
- 鼠妇
- 黑石耳
- 黄龙藤
- 胡葱子
- 点地梅
- 豆腐渣
- 黑心解
- 南亚新木姜
- 大黄茎
- 透骨草
- 乌龟
- 土瓜
- 角翅卫矛
- 铁箭矮陀
- 庵闾
- 广东土南星
- 鹊豆
- 银丝杜仲
- 粉背蕨
- 鲟鱼
- 凤尾铁角蕨
- 橹罟子
- 擘蓝
- 粗叶木
- 柳叶见血飞
- 醋
- 软骨过山龙
- 大过山龙
- 幌伞枫
- 西南石梓
- 胡莲
- 黄皮
- 阔齿兔唇花
- 锯鲨胆
- 赛番红花
- 除虫菊
- 葫芦巴
- 桂皮
- 蚌泪
- 北鱼黄草
- 有柄石韦
- 火炮草果
- 石楠
- 香胶木
- 荞麦秸
- 缘桑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