鲟鱼
《中华本草》:鲟鱼
拼音注音
Xún Yú
别名
鲔、鮥、叔鲔、尉鱼、仲明鱼、鱏、乞里麻鱼、碧鱼
英文名
Chinese sturgeon, Chinese paddlefish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拾遗》;1.《本草拾遗》:鲟鱼,生江中,背如龙,长一、二丈。鼻上肉作脯名鹿头,一名鹿肉,补虚下气。子如小豆,食之肥美,杀腹内小虫。2.《纲目》:鲟,出江淮、黄河、辽海深水处,亦鳣属也。岫居,长者丈余,至春始出而浮阳,见日则目眩,其状如鳣,而背上无甲,其色青碧,腹下色白,其鼻长与身等,口在颔下,食而不饮,颊下有青斑纹,如梅花状,尾歧如丙,肉色纯白,味亚于鳣,髻骨不脆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白鲟科动物白鲟和鲟科动物中华刍的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Psephurus gladius (Martens)2.Acipenser sinensis Gray
原形态
1.白鲟,体长梭形,一般体长2米余,大者可达3m,前部平扁,后部稍侧扁。头长超过体长的一半。吻突出如长匙形,特别延长,前端狭而平扁,基部阔且肥厚,两侧具柔软的皮膜。口大,弧形,下位,能伸缩,上下凳均具细尖齿,口前具短须1对。眼小,鳃孔大。体裸露光滑,或仅有已退化的小鳞状痕迹,在尾鳍上叶具8个棱形鳞板。侧线后延至尾鳍上叶。背鳍起点在腹鳍之后,鳍条46-61。臀鳍50-55。尾鳍歪形,上叶长于下叶。体背灰绿色,头部和尾鳍均为暗灰色,腹部白色。2.中华鲟,体延长,可达2m以上,背部略弯而腹面平直。吻近犁形,基部宽厚,顶端尖,略向上翘。头部被有光滑骨板。口下位,成一横裂,上下唇不发达,有细小乳突,吻部腹面中央有吻须2对,等长,平行排列。眼小,鳃孔大,鳃耙薄而尖,约22枚。两侧凳部各有1块骨板。体被骨板5行,纵列,背部正中一行较大,在背鳍前有8-14块;后有1-2块,体、腹侧面各2行,体侧骨板24-37块;腹侧骨板8-15块。另在臀鳍前后各有1-2块,尾鳍上叶有棘状骨板1行。其他部分光滑无鳞。背鳍54-66,位于臀鳍上方。胸鳍发达,着生于腹面,臀鳍32-41。尾鳍歪形,上叶发达。体背、头部、鳍均为青灰色,腹面白色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1.为近海和大江下层鱼类,偶亦进入沿江大湖中以食鱼类为主,并食虾、蟹等动物。7-8龄始达性成熟,生殖期约为3-4月,产卵场可能在长江上游一带,精巢呈乳白色,极松软。成熟卵巢呈灰黑色,卵径约为2.7mm,誉为珍品。2.为近海和大江底层鱼类,加游性或半回游性。5-6月间喜群集河口,主食动物性食物。性成熟需10年左右,10-11月溯江产卵,怀卵量约120万粒,卵膜青灰色,径约3.6mm,稍具粘性,成熟卵近黑色,甚为名贵。资源分布:1.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水系,亦见于钱塘江和甬江口及黄海、东海沿岸。2.我国分布于黄海、东海、南海参及长江、黄河、钱塘江等流域。
化学成分
白鲟肌肉含油酸(oleic acid),亚油酸(linoleic acid),二十五碳烯酸(pentacosenoic acid),二十六碳烯酸(hexacosenoic acid)。还含铁、铜、锰、锌、钴、镍、镁、铝、钒等。
性味
味甘;性平
归经
肺;肝经
功能主治
益气补虚;活血通淋。主久病体虚;贫血;血淋;前列腺炎
用法用量
内服:煮食,50-100g。
注意
不宜久服。
各家论述
1.《食疗本草》:主血淋,可煮汁饮之。2.《本草拾遗》:益气补虚,令人肥健。3.《饮膳正要》:利五藏,肥美人。4.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补胃,活血通淋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鲟鱼
拼音注音
Xún Yú
别名
鲔(《诗经》),鮥(《毛诗传》),鮛鲔(《尔雅》),尉鱼、仲明鱼(陆玑《诗疏》),鱏(《尔雅》郭璞注),乞里麻鱼(《饮膳正要》),碧鱼(《纲目》)。
出处
《本草拾遗》
来源
为鲟科动物中华鲟的肉。
原形态
体长达2米以上,背部狭而腹面平直。吻近犁形,略向上翘,头部被有光滑的骨板。口腹位,成一横裂,吻须2对,等长,平行横列。眼小。鳃孔大,鳃耙薄而尖,约22枚。颌两侧各有1块骨板;体部具骨板5行,背正中一行较大,背、腹侧各2行,另在臀鳍前后各有1~2块:尾鳍上叶有棘状骨板一行,其他部分光滑无鳞。背鳍54~66;胸鳍发达,着生于腹面;臀鳍32~41;尾鳍歪形,上叶发达。体背和头部青灰色,腹部白色,鳍均为青灰色。
以上动物的鳔(鱼鳔)亦供药用,另详专条。
生境分布
生活于大江和近海中。分布长扛、钱塘江流域和其他沿海各地。
性味
甘,平。
①《本草拾遗》:"甘,平,无毒。"
②《医林纂要》:"甘,温。"
归经
《本草提要》:"入手太阴,厥阴经。"
功能主治
益气补虚,活血通淋。
①《食疗本草》:"主血淋,可煮汁饮之。"
②《本草拾遗》:"益气补虚,令人肥健。"
③《饮膳正要》:"利五藏,肥美人。"
④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"补胃,活血通淋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煮食。
备注
此外,尚有白鲟科的白鲟体长达2米余。裸露光滑,仅有小鳞。背灰绿色,腹白色。头颅长,吻延长,突出如剑状,口腹位,眼小。分布东海、黄海,进入钱塘扛、长江、黄河等。此即《纲目》所说的鲟鱼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鲜地黄
- 香水月季
- 香根芹
- 香港四照花果
- 香叶天竹葵
- 雪灵芝
- 雪人参
- 栗子
- 罂粟壳
- 红孩儿
- 红叶树子
- 红山药
- 红果冬青根
- 红母猪藤
- 红云草
- 红杉
- 红沙
- 红小麻
- 红牛尾七
- 红果楠
- 红椿
- 瓠子子
- 吉笼草
- 红帽顶
- 藜芦
- 满天飞
- 乔木紫珠
- 锦灯笼
- 长梗千里光
- 海狗肾
- 朝鲜崖柏仁
- 九龙吐珠
- 鼻涕果
- 竹荪
- 洋地黄
- 臭冷杉
- 七星剑
- 海州骨碎补
- 鱼藤
- 春尖油
- 白兰花叶
- 竹叶
- 珠芽蓼
- 皂柳
- 竹叶马豆
- 竹鼠子油
- 一包花
- 一箭球
- 竹鼠子牙
- 波叶紫金牛
- 竹柏
- 慈竹茹
- 朝鲜梾木枝
- 药鼠李实
- 慈竹根
- 粘毛黄花稔
- 垂柳
- 一柱香
- 药用倒提壶
- 斑叶堇菜
- 皱叶鼠李
- 活血丹
- 粘人花
- 竹节人参叶
- 紫玉盘
- 珠子参
- 珠芽半枝
- 獾肉
- 岩风子
- 竹节参
- 猫人参
- 珠果黄紫堇
- 柽柳
- 直立婆婆纳
- 竹叶心
- 皱叶变豆菜
- 柽乳
- 竹(鼠留)子牙
- 槟榔花
- 西藏水黄连
- 野油麻
- 胡葱子
- 鹅内金
- 珠儿参
- 春不见
- 竹叶防风
- 知母
- 朝鲜当归
- 一颗血
- 白鹤灵芝
- 枪花药
- 章鱼
- 蜈蚣藤
- 石血
- 清香桂
- 雪猪油
- 甘遂
- 云南野当归
- 葛蕈
- 地血香果